二十大以后的中国外交:理解与思考

文/张清敏

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总结了十九大以来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全面擘画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宏伟蓝图。本文在学习、理解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展开一些思考。

外交是落实对外政策的工具,对外政策服务和服从于国内政治,中国国内政治总任务决定对外政策的目的和外交的任务。国内战略目标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决定了中国对外政策目标和外交任务的连续性。

(一)战略目标连续性和国内政治稳定性为外交连续性提供政治保障。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国内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国内政治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定了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在这个目标已经确保实现的情况下,21世纪首次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二十大报告重申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提出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政治目标和工作重心的连续性,要求外交具有同样的连续性。

(二)领导集体的稳定性为外交稳定性提供了制度保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二十届一中全会根据“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原则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确保了领导核心和领导团队的连续性。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之后,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和领导团队以及指导思想的连续性,为对外政策和外交连续性提供了组织和思想保障。

(三)外交连续性是国内政治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延伸。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国内政策延续性决定了对外政策的连续性。二十大报告关于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的阐述,继承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政策所一贯遵循的宗旨和原则;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延续;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等,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主张的延续,也是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按照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的顺序阐述中国外交布局,则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布局的延续。

从国内政治的角度学习二十大报告,看到的主要是连续性和稳定;
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关于国际形势的阐述,看到更多的则是变化。

(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形势的显著特点。从冷战结束后历次党代会报告看二十大报告关于国际形势的阐述,有两个变化最为显著。第一个变化是,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没有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世界)主题的表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说法,冷战结束后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随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延续了对国际形势的这种判断。二十大报告没有再提“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没有以前历次大会所说的“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等乐观和积极的认识,而是提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第二个变化是,二十大报告改变了从十六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而是提出,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说明二十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更加冷峻。

(二)中国的国家身份认知发生微妙变化。中国国际身份是一个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强调,“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也强调,“无论将来中国怎么发展,都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都会坚定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都会继续致力于同大家发展紧密的伙伴关系”。二十大报告8次提到“大国”,并明确表示“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国际身份和定位发生的变化,不仅影响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必然反映在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上。

(三)大外交理念的新发展。二十大报告有两个与外交联系密切且受到关注的领域。第一个受到关注的领域是,报告增加了专门阐述安全观的部分,并且91次提到安全(其中国家安全29次),远远超出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安全”一词出现的频率。二十大报告把国家安全上升到“民族复兴的根基”的高度,说明在中国政治中国家安全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个受到关注的领域是,在仍然强调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同时,还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调科技能力的“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无疑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限制、技术脱钩作出的针对性反应。

中国国内政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外因素都将对未来的中国外交产生影响。展望中国外交,可以预期以下新的特点:

(一)以确定之中国应对不确定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动荡和不确定的外部世界,中国表现出更多的确定性和战略定力。二十大报告172次使用“坚持”、39次使用“必须”这样充满信心和表达坚定意志的词语,在发展方向、发展道路、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等方面更加确定、坚定、明晰。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中国外交也表现出坚若磐石的战略定力。二十大报告在擘画中国外交未来时,连续使用“始终坚持”“坚定奉行”等表述,这些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等承诺,以及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方面“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彰显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二)以确定之政策推进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战略调整所造成的。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但致力于发展中美友好关系的目标也是确定和明确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这里推进大国“良性互动”,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中美关系困难的认识和中国对美关系的努力方向。具体来说,不仅中国“自身的发展前景”和“改革开放的决心”坚定明确,“中国对美政策是确定的”,“中国继续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态度是确定的”,“中国同美方开展多边协调的意愿是确定的”。尽管中美关系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以明确的政策致力于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这一点是确定不变的。

(三)大国担当更加积极有为。二十大报告凸显了中国地位和身份定位的变化,中国外交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报告所擘画的具体领域包括:“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等。这些都将是未来中国外交积极承载大国担当和展现大国作为的重要领域。

(四)大国特色更加显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上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第一点,就是“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对外交的集中和统一领导未来将集中体现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中国外交中的指导作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提出,“更加自觉地把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定不移用习近平外交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实践上,元首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也将“全力服务元首外交,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独特风范”。

(五)大国风格更加明确。中国的和平发展引起国际上一些对华不友好力量的不适,他们通过筑墙脱钩、结盟对抗,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针对这种形势,二十大报告赞扬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告诫全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且22次提到斗争,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大会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写入党章。二十大报告表示,中国将不畏强权、维护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

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使命第一个百年目标过程中,中国外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也需要中国外交一如既往发挥关键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思考:

(一)从大国心态思考大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使命。当下我们既需要避免大国的傲慢,也需要摆脱弱国的自卑,形成更加健康、稳定和自信的大国心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摆脱以“弱国无外交”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等为代表的强权政治逻辑和消极观念的影响。这是因为“弱国无外交”虽然在中国积贫积弱、在国际上任人宰割背景下曾发挥过激励人们励志图强,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的积极作用,但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弱国无外交”等类似的说法和观念不符合史实,用于当前更是一种时空错位,反映的是弱国小民的心态;
在理论上混淆了外交的平等原则与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逻辑;
与中国外交的一贯主张背道而驰;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借口和理由;
在国际上严重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从外交本质思考外交斗争。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需要明确的是,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和过程,外交斗争不同于军事斗争,其工具或“武器”是语言。从后现代理论看,当前的外交斗争更多表现为话语权之争,展现外交斗争的特点,那就是要遵循外交的规律,在斗争中不是直接批评和辱骂,而是以间接、优雅的方式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和观点,熟练运用语言。外交语言讲究委婉,力求折中、以柔示刚、缓中含急、言轻意重,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斗争的目的不是也不同于战争,而是寻求合作、避免冲突,为实现共同利益创造前提条件。了解外交的本质和外交语言的这些特点,就可以有意识地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挖掘语言素材,以符合外交本质和规律的方式开展外交斗争,同时也以汉语文化丰富外交语言,为当代外交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三)从“是非曲直”思考外交坐标。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制定和落实对外政策,总体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标准,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确立航行方向一样重要。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对外政策时重申了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政策,承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彰显了这一原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未来的中国外交,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也适用于中国更广泛的外交实践。但是作为一个务实原则,“是非曲直”应该有更明确的操作标准,这与在外交中强调正确义利观,确立什么是“义”、什么是“利”是同样的道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走完了第一个百年辉煌历程,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担当作为、善作善成,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连续性二十大大国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吐槽大国趣味(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2020年2期)2020-07-25多想记住你的脸歌海(2020年2期)2020-05-12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12期)2020-01-13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中国医院院长(2017年9期)2017-06-15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12-01

推荐访问:二十 理解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