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李良品,黄大勇

(长江师范学院 中华民族研究院,重庆 408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1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1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党的民族工作的治国理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民族工作实际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1]4,而且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笔者在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的基础上,借鉴国家民委发布的《民族团结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测评指标》《关于印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测评指标》以及陈鲁雁教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拟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探索出一套全面、系统、公正、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考核评价我国民族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单位工作优劣和实施绩效。本文基于五个维度(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发展凝聚、“三交”增进、法治维护)和一个工作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从而为未来党和政府有关民族政策的制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执行提供学理支持和决策参考。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 年8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四个“必然要求”,笔者认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不懈努力,实现了空前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但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民族(或地区)分裂势力的长期存在。民族分裂势力主要有“藏独”和“疆独”,地区分裂势力主要有“台独”,他们是妄图分裂中华民族、危及国家安全的罪魁祸首,如2022年8月初,台湾当局允许美国参议院院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二是面临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可能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冲突、社会分裂等危机,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部分国内学者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提出质疑。如有学者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争议与质疑,甚至提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观点,不利于民族间的团结,更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1]48。

(二)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几代人的伟大梦想,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3]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面对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严峻[1]53-54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际,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优越的社会主义举国体制和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能运用自如地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举国体制和强大共同体的优势,因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1]52

(三)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处理好各个民族的关系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至关重要[1]56。平等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桥梁与纽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差异性逐渐减少,共同性日益增多,使“五个认同”更加牢固[1]59。为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1]56。

(四)有利于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长期以来,党的民族工作主要是推进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和改进民生、创新民族文化教育方式、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等五项,这些工作都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指导下顺利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在两个方面开创新局面。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更加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是研究方向上,从原来侧重研究单一民族历史和文化转向侧重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要重点探讨各民族的共同性和一致性;
其次是研究内容上,要重点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历史演进以及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规律,探讨中华民族是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并在“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上下功夫;
最后是学科建设上,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以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建设为起点,在学科、学术、话语等体系上下功夫。第二,在实际工作方面,更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宣传导向,坚持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各民族群众中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彰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历程与结果;
三是在主要对象上,既要关注民族地区群众,也要关注城市少数民族;
既要抓住民族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也要关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特别要抓住关键群体和重点对象;
四是在主要方式上,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更加突出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实现春风化雨、文化浸染的目标[1]61-62。因此,要想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只有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1]60。

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和价值探讨,围绕扎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二级指标和核心内容,借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勇于2022年8月17日答新华社记者的问题[4],笔者提出从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发展凝聚、“三交”增进、法治维护这“五个维度”和“一个机制”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

(一)政治引领

笔者认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不断夯实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夯实政治基础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两个方面的政治引领。该评价指标中有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完全一致,具有导向作用。全面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也是夯实政治基础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24-25。因此,该评价指标主要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党员、国民教育体系;
二是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学习;
三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四是党政领导班子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以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激发民族地区干部群众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二)文化浸润

文化浸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举措。我们要将强化学习教育、建立常态机制作为重点,不断奠定各族群众的文化基础。因此,必须在以下方面下足功夫:正确认识“四个与共”,增强“五个认同”,要求党政领导能背诵全部内容,公民熟悉相关内容;
加强干部和群众的“三大意识”教育;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家庭常规教育、学校课堂教育、社会活动实践的三位一体教育平台;
在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
组织居民开展类型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与创新;
按照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建设成兼具现场教学与网上教学功能;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进典型评选表彰;
广泛开展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只有不断加强对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浸润,才能将文化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发展凝聚

通过物质生活的发展,厚植经济基础,让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经济基础的核心问题在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高生活品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1]111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也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1]112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一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要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同样如此。基于此,该评价指标中重点考核的内容有以下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有本地区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差别化支持政策,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一系列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以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加强安边固边兴边工作,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提高就业水平,加大对本辖区(社区)内的支持力度以确保与全国同步达到现代化,义务教育普及率、医疗卫生保障率、社保覆盖率达到国家要求,居民拥有安全稳固的住房且饮水安全有保障。上述举措,是为了“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5]8。

(四)“三交”增进

由于“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5]10的实际,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能增进共同体意识,不断夯实社会基础。因此,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评价,如: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情感“五位一体”的“交融”计划;
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逐步实现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建设多民族共居社区,促进居民共学共处;
鼓励各民族团结共事、共生共乐;
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引导其积极融入社区;
建立各民族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137,真正实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法治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10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必须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1]30。通过下列举措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如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民族地区普法规划;
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抓好建章立制工作;
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制定社区守则、乡规民约、行业规章、职业规则,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健全有公安、城管、工商、卫生、教育、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协调处理机制;
建立健全协调、处置涉及社区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只有确保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法治基础才能牢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和法治五个部分内容构成,加上一级指标中的工作机制、二级指标中的“群众满意度”,就形成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众多领域、众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全面、系统地反映其内容要求。在选取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指标内容和权重时力求科学合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发展凝聚、“三交”增进、法治维护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运用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需要在实地或网上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进,以使该评价指标体系更趋完善。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具有整体性、共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主要适合民族地区地州盟、县区旗和乡镇三级民委系统,突出对我国民族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单位的考核评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内容为指南,不能“各吹各的号”“各提各的指标”,必须确立统一完整、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指标评价体系。但城乡之间、中西部之间应该在整体性、共同性的指标评价体系之下允许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对不太适应的评价内容可作一定的调整,使之更加完善[6]。

(二)评价指标相关内容有关数据采集的可操作性

合理的评价指标是主观与客观衡量标准的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客观性评价指标的衡量可通过计量分析以及第三方机构通过网上申报、材料审核、参阅档案、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情况介绍、座谈交流、群众评议、个别访谈等方式有效获取,并获得实质性数据和材料。在评价指标数据获取的具体操作上,各创建单位向地州盟、县区旗提交有关数据和材料,地州盟、县区旗将各创建单位提交的有关数据和材料汇总后再提交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宗委,省级民宗委汇总后报送国家民委,最后由国家民委授权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创建单位提交数据和材料进行评价[2]。这是一种逐级提交、层层把关数据和材料的程式,具有可操作性。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核评价具有导向性

在具体评价工作中,对不同级别民委系统单位、不同类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建单位,虽然“五个维度”和“一个机制”的总体内容设置是相同的,但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创建单位,其评价指标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凡新申报创建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立项考核评价;
凡已挂牌的创建单位应每三年进行一次绩效考评,并按照一定的分数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凡新申报单位考核评价合格者,可授予挂牌;
凡挂牌单位考核合格以上者,可继续保留原有称号;
凡挂牌单位考核评价不合格者,可取消称号并摘牌[2]。由此,以实现“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目标。可见,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挥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导向作用。

第一,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这条“主线”的重点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二是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五观”(即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三是增强“三大意识”,四是坚定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1]11。这个“纲”指的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摆到各地区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上,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成效,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11-12。第二,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理论认为,所谓“共生”,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高度关注政治、文化,也必须考虑经济、社会与法治,多管齐下,缺一不可。这“五个维度”的实质就是要铸牢各族人民群众的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这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有效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践行者,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构建的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创建单位实施考核评价,目的在于不断推进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创建单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中华民族最终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任务。

猜你喜欢共同体指标体系中华民族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2019年3期)2019-03-18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期)2017-06-11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1期)2017-05-17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共同体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