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的本体要求、现实梗阻与逻辑进路

陈 薇

(滁州学院 学生处,安徽 滁州 239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

在“三全育人”中,“全员”是实施主体,统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没有“全员”的积极参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落实,需要“全员”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协调推进。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与新时代育人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全员育人仍需深入推进。

全员育人的对象指向青年学生,目的是培育青年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某一个环节上的“缺位”“乏力”“脱节”等,均可能致使前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化为乌有,极端情况下还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变多样态势,迫切需要全员育人,引领青年学生向着时代新人方向发展。

(一)要求“全员”认知育人的艰巨性

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受到人际交往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任何一个偶发因素的出现,都可能使得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偏离正轨。而就思想品德本身来说,一旦形成即具有一定的“惰性”,尤其是当青年学生“认死理”时,对其思想品德的干预与引导相对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智育来说更加困难。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增强了育人的艰巨性,克服这样的问题不能靠哪一个(类)人,而需要“全员”戮力同心。

(二)要求“全员”保持育人的警觉性

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后具有一定的“惰性”,仍具有可影响性、可变性。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外在因素,即青年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
另一方面来自内在因素,即青年学生作为个体,因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拷问自己原有的思想品德观念。内外因素的交替综合,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面临重构风险。当青年学生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则需要筑牢思想防线,防范其随时面临的解构风险;
当青年学生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背离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则需要帮助其迈入正轨。不管是筑牢防线还是祛邪扶正,均需要育人之人的高度警觉性。高度的警觉不是一时的警觉,也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警觉,更不是靠一个(类)人的警觉,而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敏锐觉察。

(三)要求“全员”坚持育人的连续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青年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届接一届的学生毕业离校,一级又一级的新生进入校园。新的教育对象并不能自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要求高校用积极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学生,保持育人的连续性,否则“我们的育人工作就会缺位,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语,相反地就是在放任消极的思想观念的扰乱和思想观念主体的物质欲望的张扬”[2]。要保持育人的连续性,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青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全员”接续奋斗。

全员育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履行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最终实现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然而,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认为,“如果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即使他们都是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3]2。也就是说,“全员”中的个体不一定自觉自愿地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个体工作成效的内隐性。如果“全员”数量较多,当个体努力工作时,对增进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显现本身就具有延时性,个人价值得不到及时正向反馈;
而当个体选择“出工不出力”,甚至“不出工也不出力”时,个人可能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基于“经济账”的计算,个体极大可能选择不采取行动。其二是共享集体利益的非排他性。全体学生思想品德提升,给“全员”中的每个个体都带来了教书育人的“便利”,却无法排除未作出努力的个体享受这样的“便利”,这种利益共享上的非排他性使得个体更愿意“搭便车”。因此,曼瑟尔·奥尔森认为,“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3]2。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使得个体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基于以上分析与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深入推进全员育人。但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现实梗阻。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育人主体主观方面的认识偏差,也有客观方面的能力不足,还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不健全。

(一)育人主体存在认识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育人主体因岗位职责侧重点不同,可能会产生思想认识偏差,从而忽视或忽略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比如在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方面,育人主体主要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在比例上,他们占高校教师的一大半;
在影响上,青年学生也认为他们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实用”。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部分专业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认为自身的主要职责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高低与否与已无关。在网络育人方面,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跨时空性、迅捷性、交互性、群聚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育人处于一种“悬浮无根”的状态,似乎找不到育人主体。在服务育人方面,育人主体包括后勤服务人员、图书管理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这些服务人员将学生生活服务摆在第一位,经常忽略或根本就没有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遇到思想方面的问题,第一反应还是找辅导员或班主任。以上育人主体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导向的结果之一,就是使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不少高校推行“包保责任制”后,辅导员仍然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他许多工作,背负着过重的职业压力。辅导员可以凭借工作热情“忍一时”,但从长期来看,转岗或离职是其理想化、理性化选择,这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二)育人主体能力不足

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工作热情,还需要职业能力和本领。从育人主体本身的专业性来看,除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入职招聘时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要求外,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在入职招聘时专业要求较为宽泛,专业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入职招聘则有明确的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要求。可以说,“全员”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与能力不均衡,且部分育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与能力“先天不足”。从工作职责要求来看,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围绕辅导员的九大职责,提出了具体的职业能力分级标准以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而对辅导员之外的其他育人主体只有笼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要求,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在教育的意见》提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求不明,职责就不清,再加上“‘智易德难’的教育特点与‘趋易避难’、‘删繁就简’的人性特点”[4],使得没有明确育人职责和要求的育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工作能力相较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而言明显不足。

(三)“全员”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

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运转良好的组织体制。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重点突破、标准引领、数量从严、质量从优”的原则遴选了两批共25所高校作为试点,数量不到全国高校的1%。从实际情况来看,试点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运转良好的组织体制。二是缺乏符合高校实际的实施体系。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校普遍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需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关系,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然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保障到位,更需要全员配合、通力协作。从现状来看,各高校还没有形成运行良好的实施体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好坏与质量高低,应有科学的评价体系。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抽象性、过程的复杂性、效果的延时性等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缺乏客观的可量化指标,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受到考验。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高校推进全员育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应以此为指导,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建成更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一)建立“全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清单

育人主体之所以会产生认识偏差,根本原因在于责任不清。因此,高校要根据每个(类)育人主体的岗位性质、职责要求、服务面向等建立责任清单,使每一个(类)育人主体都清楚自身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全员育人的重要意义,共享育人的价值理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思想大讨论,让每一个(类)育人主体认识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盘棋”,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真正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落实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二是建立责任清单,使“全员”清楚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利,做到责权统一。如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中的广大专业课教师,有权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有权享受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带来的精神利益(如看到学生健康成长而获得的精神振奋、心理慰藉、职业价值认同)与物质利益(如职称职务晋升)。

三是加强监督考核,使“全员”扛起育人责任,并落实在具体的育人行动中,做到知行统一。每一个(类)育人主体责任清单建立后,就要落在具体行动中。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每一个(类)育人主体的监督考核。要在充分发挥学校督导组以及主管部门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参与评选“我心目中的最美思政课教师”或开通专门接受学生投诉的邮箱等,做到奖惩结合。

(二)提升“全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能力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是“全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因此,高校必须对工作侧重点不同的育人主体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一是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学校实际,针对不同类别的育人主体提出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如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既要有专业方面过硬的学识和本领,还应具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能力。具体来说,专业课教师应具有宽广的知识储备,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养成对大学生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能够在保证课程知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基础上,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
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能与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经常性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变化,并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和引导。

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在高校范围内,“全员”的专业背景是多样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背景,让他们不经教育培训和引导就能自觉自如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是困难的。因此,高校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对“全员”开展长期不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将新入职教职员工的岗前培训、日常工作中带有知识普及性与方法指导性的讲座报告等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全员”的育人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同向发力、同向育人。

(三)健全保障“全员”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全员”协同育人的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体制机制,以保障“全员”协同育人。

一是建立全校统筹规划、运行顺畅的组织体制。良好的组织体制是实施全员育人的前提。因此,学校首先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党委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其次要明确“三全育人”的目标任务,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再次要做好条件保障。重点抓好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做到专款专用。

二是形成全员参与、各尽其责的实施体系。首先应根据学校“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制定各类育人体系具体的工作内容与任务,确定每个体系的工作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其次,要找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堵点,设立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提出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目标。再次是搭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改革平台,如“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学风建设平台、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平台,将育人落实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在每名教职员工的实际行动中。

三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评价。首先,应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其次,要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处理好、回答好三组对应关系,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标准是什么与如何确定评价体系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有哪些内容与如何科学开展评价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应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什么作用与如何定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关系”[6]。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也要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努力做到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再次,要正确运用评价结果。评价的目的在于科学应用评价结果,若将评价结果束之高阁,则整个评价活动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做到及时反馈、改进、再反馈、再改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良性互动循环。

“全员”是“三全育人”的关键,是推动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动力要素。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全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汇聚“全员”智慧与力量,在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特点基础上,积极回应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全员思想品德主体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化工管理(2022年14期)2022-12-02全员核酸中国慈善家(2022年3期)2022-06-14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2年3期)2022-04-19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学苑创造·A版(2018年3期)2018-05-28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推荐访问:进路 梗阻 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