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一德三能”,建设路径研究

陈 莉

高校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自然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外显于行内化于心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对人才培养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转变工作风,加强教师的 “一德三能” 建设成为新时期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明确指出了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1]尽管计划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科学,青年教师职业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经验欠缺,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一德三能” ,指德行和能力,其中, “德” 是师德师风, “能” 是教学、专业、科研能力。[2]应用型高校大力开展教师 “一德三能” 建设是教育为服务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要求。社会发展需要高校重视对教师 “一德三能” 的培养,源源不断地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的精神引领及专业指导

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引领精神、教化美德的人才培养重任,而且是学生三观和人格的重要影响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是从事教育职业的基础,他们的人格魅力是通过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得到最直接的呈现的。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教书育人的挚爱及对专业的精进表现出的师德师风,自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尚的师德师风与爱的教育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孔子说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师德高尚的教师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与真谛,学习到崇尚真知、捍卫真理的科学态度与品质,而且教师爱的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对职业的热情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敬业与奉献的精神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正是这种看不见、隐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唤醒其心灵,改变其命运,促进其不断地成长成才。

(三)加强教师 “一德三能” 建设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应用型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己任,既要注重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加强他们技能、技巧和实践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紧随时代调整自己的视野、知识结构体系,做学生专业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和行为示范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能力和对现场的掌控感与其知识构成和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教学状态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的激发所产生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再者,教师的学习经验、生涯规划及目标追求都会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有益借鉴,避免职业规划的从众和盲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展现出的良好风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并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求知欲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四)提升教师的 “一德三能”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着大量的高学历专业人才进入教师的行列。师德师风建设要顺应时代发展,引导教师在 “一德三能” 方面彼此相互促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高校教师 “一德三能” 建设的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还没有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完整、系统的师德师风培训体系,零散、局部的师德师风培训十分有限,其效果差强人意。现有形式化的师德师风考核体系无法有效体现教师的素质,不能对其进行持续的考核,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匮乏,无法调动目前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

(二)高校的师生比差距过大及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带来应用型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使师生比例不协调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更加突出。其一,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使一些教师经常处于高负荷的状态,自然就很难有心力、精力去潜心科研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这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指导。其二,教师的专业、学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亟待提升。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教师的专业、学识水平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更遑论以专业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了。其三,老中青年教师队伍衔接不力。中青年教师能力薄弱、水平低极大地制约了教师自身的建设,不利于教学、科研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实践经验匮乏阻碍了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于历史、现实及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完善,培训机制落后,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当前应用型院校教师的实践和实训经验不足,达到 “双师型” 要求的教师占比与教育部门规定的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比例标准还相差很大。[3]而且,不同层次的应用型院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有很多不同。

(四)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差,责任感弱影响了高校良好形象的确立

首先,受社会环境变化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有些教师背弃了从教的初衷,仅把教书育人作为谋生手段,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当中,缺乏责任感,对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引导。其次,受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做出一些违背师德师风的事情,如忽视工作纪律、工作中弄虚作假、收受礼金、不注重仪容仪表等,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再次,有的教师从个人利益出发,为获取更多更大的好处,急功近利,做出各种学术不端的事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的教师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不能潜心钻研专业,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更有甚者利用高校教师这个平台谋取私利,从事与教书育人无关的事情,无视教师的神圣职责,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口碑。

(五)向心力不足、职业倦怠及家庭与职业的矛盾制约着教师的发展和身心平衡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缺口不断扩大,只能一人多职,承担的教学任务多,工作压力大,长此以往,这种状态带来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使部分教师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教师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受限或不清晰,因而工作动力不足;
更多的教师为了缓解职称、职务晋升的压力,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科研工作,而无心钻研课堂教学和专业提升;
还有的教师肩负着巨大的照顾家庭、养育孩子的重任,同时还要做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等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成为高校教师 “一德三能” 建设的阻碍。

(一)完善 “一德三能” 素养的培养机制

教师 “一德三能” 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系统,需要成立有专人负责,涵盖高校的人事、学工、宣传、教务等各个职能部门的 “一德三能” 建设委员会,统筹规划,力求覆盖教师德行和能力的各个方面,以形成良好效应;
其次,从体制机制上保障 “一德三能” 建设的常态化发展。高校依据其自身发展特色和学科特点,制定 “一德三能” 建设条例,确保舆论引导、制度制定、方案实施等同步协作,奠定组织基础。再次,用形式多样的监督、评价及激励机制,多举措增强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和慎独的精神,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真正把师德师风建设贯彻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二)营造 “一德三能” 主题活动开展的学习氛围

加大 “一德三能” 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舆论环境,推动高校相关体制机制的确立和运转,用体制机制来促进 “一德三能” 建设的开展,并与评估与奖励策略相结合,使 “一德三能” 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推动相关工作科学、规范、高效的开展。坚持 “一德三能” 学习培训的常态化,利用讲座、宣传栏以及网络等方式把师德师风建设渗透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的职业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敬业奉献的师德师风;
组织专项经验分享与学习讨论,答疑解惑。依据 “一德三能” 的建设条例自查自纠,反思内省,并制定出相应的完善之策。树立师德师风标杆,加强榜样的宣传、示范作用,以教师节或优秀教师的评选等活动为契机歌颂和弘扬教师的师德风尚,使广大教师获得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重要性的直观感受,进而激励他们自觉投入师德师风建设中。

(三)多举措加强实践实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高校要定期邀请校内外名师举办讲座,宣讲国家关于应用型院校教育的法律法规,高校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规律及策略方法等;
开展示范课观摩学习,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并深受学生好评的教师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
定期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教,增强教学的责任心,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鼓励教师到公司企业实习实训,实现教学理论向实践的迁移,或进行校企共建,不定期地邀请经验丰富的 “双师型” 教师或公司企业的技术人才走上讲台,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实现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探索多形式的专业发展路径,强化教师专业能力

经过长期的探索,应用型高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第一,成立专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小组,了解教师专业能力状况,与专业能力卓越的教师进行座谈,结合公司企业里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形成完整的可供各专业教师持续学习的 “能力建设” 成长方案。第二,教师自检自查,找到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比照 “能力建设” 成长方案提出对应的提升办法。第三,作为基层教学单位的教研室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的人事和教务职能部门要协同制定激励机制、奖励条例及专业深造的实施办法等,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学历层次。第四,制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执行依据,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与培训,定期下企业锻炼,以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4]

(五)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转化,多途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影响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而教学研究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科研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在专业和教学上能力越强,其科研能力也会相应地有所提升。所以,一要制定科研管理办法,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明确各级各类课题及学术论文的操作流程规范,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要为教师提供便利的网络资源查询条件;
二要强化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依托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参与高层次院校教科研理论培训、专业与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打造科研团队,积极邀请中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以推动应用型高校教师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三要创设利于教师安心搞科研的便利条件,从保障制度、管理条例及奖励细则等方面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动力,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壮大高校整体的科研力量。

(六)以考核考评促发展

教师队伍 “一德三能” 建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考核考评。要树立先进典型,用标杆人物的先进事例激励广大教师的学习热潮,杜绝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作风。还要不断完善学校的表扬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体在职务晋升和专业能力评比上倾斜,对存在违背师德师风和职业操守的个体依据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综上所述,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 。[5]教师队伍 “一德三能” 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力量源泉,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提升教师的 “一德三能” 素养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感悟和积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自觉提升师德修养,并把其融入自身的工作和职业发展中;
学校要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从个人职业发展、集体归属感、工资薪酬及工作风等方面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教师才会有很强的获得感和融入感,才会致力于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也才能培养出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猜你喜欢师德师高校教师应用型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3期)2020-11-16“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研究(2016年18期)2016-02-28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推荐访问:教师队伍 路径 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