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新时代市政的价值指向

王炳海

(潍坊学院 政法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2015年习近平在七十届联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治国理政理论,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2017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作为全球价值观,该思想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全球治理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做好城市治理现代化、做好新时代市政现代化。我国新时代市政是指市政主体进行的各种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以实现城市公共利益、促进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我国市政发展的政治、经济、公共服务等理论贯通一致,适用于指导我国新时代市政建设与发展。

2018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最上位法,是进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最高法律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适用性。因此,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现代市政,就是依法市政、依宪市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的市政现代化建设具有法律上的适用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人类命运为客体,以人类共同体为载体的全球治理观。人类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类”当然包括占世界人口18%的中国人。国际社会的安全和平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福利等概括说来就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也就是人类命运[2]。我们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抓手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民生福祉,谋求共同富裕,这就是对我国新时代市政的“命运”要求。因此,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市政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度契合,这一伟大思想对我国新时代市政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与高度适用性。

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复杂问题、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都迫切地需要来自本土化的理论关怀与理论总结。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生态化建设,有助于我国向全球提供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中国经验,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包括“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3]。它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全面而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价值。现代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市政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内容既涉及大量社会公共事务及公共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与控制、对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对社会各阶层和各方面人员的利益关系的调节和整合。市政管理结果综合反映为经济发展水平、市民生活质量、市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和公共秩序等指标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市政在多个方面有不同层次的价值指向。

(一)“人类命运”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第一次在“共同体”之前冠以“人类命运”的定性,符合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原理,突出强调了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程度对世界整体发展有深远影响。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最高权利。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人类命运”思想在国内市政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习近平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核心要素,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政过程中,城市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实践中,近年来一系列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改革措施应运而生,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一系列政策,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撑;
城市政府相应的养老、就业、医疗、住房等配套改革措施,推进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村转移人口共享城市改革发展红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市政实践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城市治理的中国经验。

(二)全球治理观与我国城市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全球治理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5]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机制,多元国际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中国的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治理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我国现代城市治理领域的主要理论机制和实践方式。依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精神,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城市政府要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和协调企业与各种社会力量,创造并实现具有公共价值的目标。全球治理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国内市政改革,国内积极实施城市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又可以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地发展。

(三)“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国际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传统安全威胁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平安全的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的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而和平安全的城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良好内部秩序和外部环境保障,对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城市越发展,城市对公共安全的需求就越紧迫,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越重要。尤其是非常态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它体现着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求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9年持续至今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国内公共安全形势变得异常严峻。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众多城市都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全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国际援助,协同抗疫,稳定了国内局势,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为世界和平安全增添了力量。

(四)“共同繁荣”与共同富裕

“共同繁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中国人的共同富裕是世界人类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和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人类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共同富裕的中国梦的实现。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局势,我们应该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繁荣理念,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以中国发展和共同富裕增进世界的共同繁荣。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及2050年目标,都鲜明地体现了改善人民生活、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十四五规划进一步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城市和乡村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我国城市与农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为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构成国内命运共同体。如何更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市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由我国的市建制的双重性特点决定的。在我国,市的管辖区不仅包括城市,还包括农村地区。市政府不仅要对辖区内的城市区域实施市政管理,还要对农村地区进行管理。因此,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城市政府要有整体意识和全局观,要在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指导下进行市政的整体性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牢固的政治保障。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只有中国逐步达到了共同富裕和城乡共同繁荣,才能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才能更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开放包容”与包容性城市建设

“开放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纽带。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高等形式,是一种较高级的、较发达的文化形态,或者较特殊地指城市文化[6]。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地,是最大的文化容器。城市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城市中各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兼容共存、相互融合。“包容性城市”是联合国人居署在2000年的《世界城市报告》中最早提出的,其强调城市中的每个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宗教、财富)都可以利用城市提供的机会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并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城市肩负着更多城乡统筹、民生建设责任,包容发展和成果共享的城市更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开放包容”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为我国文明有序、开放包容的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我国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城市的建成。2022年疫情期间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的实践充分证明,北京是一个富有包容性的国际大都市,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广播于世。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价值相通[7]。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利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其他城市,可以借鉴北京举办冬奥会的成功经验,促进包括体育在内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市政公共事业的发展,整体推动我国开放性、包容性城市的建设。

(六)“清洁美丽”与生态城市建设

“清洁美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追求,首次将环境治理提升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是对中国以往环境治理理念的总结和提升。[8]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同时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的发展同样面临多重挑战。在“清洁美丽”的环境共同体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带动了乡村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的生态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话语权,展示出我国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作出的重大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用于我国市政建设,为我国新时代市政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价值指导,对我国现阶段城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与我国新时代市政实践紧密结合,借助诸如行为与法律等的传导机制,使之能够向规则和制度转化。我国新时代市政要走制度化、法制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建设充满韧性的包容性城市、生态城市,以城市发展惠及乡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制度化、法制化的市政建设实践为人类提供城市治理的中国经验,也必然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市政共同体《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挪威Bodø市政大厅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推荐访问:共同体 新时代 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