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数学教育助推高质量课堂健康发展

辛春生/黑龙江省鸡西市园丁小学

鸡西市园丁小学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推广应用示范校,在总项目组的引领下,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学习贯彻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主张,围绕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尝试与学校教学相融合,在尝试研究和课题应用推广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在有效组织教师基于“儿童数学教育”的主题研修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学、互学、共学、共研、共创、共享”的校本研修共同体。通过项目组的引领培训和校本化学习研修,体会领悟吴正宪老师的八种特色课型的内涵(见图1)。理解、实践吴正宪老师在数学活动中渗透的“转换、符号化、极限、函数、分类、对应、集合、模型化”等数学思想的应用学策略。

图1:儿童数据学教育八种特色课型

二是厘清了“儿童数学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学习的基本问题和核心观点。认识到儿童获得潜能的激发、获取智慧的启迪、发展健全的人格是“儿童数学教育”中“好吃”且“有营养”的内容体现,要学会用丰富的“儿童数学教育”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数学学习的欲望,使儿童会学、学会和乐学,促进儿童智能的提升与儿童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是开展学习交流。实施“三级培训”,即学校通过组织校本研修培训、教师自学、自修三个层面完成项目组部署的学习培训任务。学习中,要求老师吃透一个理念、掌握一个策略、明白一个道理、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通过典型经验分享交流,让大家谈小理念、小方法、小技巧,谈收获,谈变化,分享成功经验。

二是开展主题研究。通过问题研讨,把“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实施中产生的困惑提出来、记下来,形成“问题集”让大家共识、共研,聚智慧、出妙招、提方法、解决问题。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把“问题集”中的“问题”作为“儿童数学教育”小课题研究或特色研究项目的选题,全面开展“儿童数学教育”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深入研究,在寻求课题答案过程中,将创新生成的本土化策略融入问题解决之中,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开展课例展示。在成果推广应用中,为了让案例研究有抓手,学校将教师分成了专家团队、种子教师、骨干教师三个层面,建成纵横交错的教研网络。“青蓝对子”:专家团队带种子教师,重示范传授、指导引领;
“蓝青对子”:
种子教师向专家团队学习,重创新突破、学以致用;
“青青对子”:种子教师、骨干教师互相学习,重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蓝蓝对子”:专家团队成员互相探讨,重研讨展示、示范引领,形成了骨干教师上规范课,种子教师作示范课,成为专家团队引领指导下的“学习共同体”。

图2:“五段教学模式”环节

四是开展同课异构。在教学资源统一使用和共享的前提下,发挥大校平行班级多、学科组教师多的优势,开展学科组教师“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展示活动。通过不同课堂的共享、共研,引发教师思考;
通过两种课型的案例对比,促进教师对“儿童数学教育”的深刻认识,领悟吴正宪老师的“八种特色课型”及其在每个特色课型案例中实施教学策略的艺术。

五是完善档案建设。为进一步规范“儿童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过程的材料积累工作,让研修过程“留痕、留影、留声”,我们梳理出了学习文本、视听资源、自学笔记、心得体会、研修记录、教学设计、科研论文、小课题研究、特色项目研究、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等15 项课题研究过程材料,并利用校内服务器将各项目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形成“儿童数学教育” 研究“三级成果”(专家团队、种子团队和骨干教师)校本资源库,实现校本研修资源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

教师在深入把握“儿童数学教育”的精髓、领悟“尝试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儿童数学教育”理念思想与尝试“五段教学模式”(见图2)相融合,在尝试教学中达成“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及策略的有效实施,在“儿童数学教育”有效应用深化尝试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是以“尝试”为核心,建构“三个结合”。在“儿童数学教育”理念指导下,融合学校的“尝试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策略,主张以“尝试”为核心,建构“三个结合”,即“让自主与发现相结合、合作与提升相结合、尝试与成长相结合”的育人生态。

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充分挖掘“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入手,把教材进行重组,把“尝试题”设计成有梯度的探索题,发挥“尝试题”的脚手架作用,编写导学案,学生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个性化的尝试学习,初步解决学习目标。研究学生的尝试学习方式:怎样在“先学后教”中将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教给学生“尝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看到“尝试题”后主动自学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梳理组内疑难问题、共性问题……教师以“对学、组学、群学 ”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碰撞,捕捉信息;
最后,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展示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深化。

通过问题研讨,把“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实施中产生的困惑提出来、记下来,形成“问题集”让大家共识、共研,聚智慧、出妙招、提方法、解决问题。

为保障课题成果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课题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从团队建设、示范引领、模式设计、操作流程、管理评价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管理突出规范性、实效性、指导性。

一是实施“梯队”引领。为保障项目的有序运行和高效性,学校建立了“三级团队”研修机制,即成立由教学校长任组长,学科主任、核心教师为成员的专家引领团队,对全校学科教师研修工作实施顶层设计、专业引领、培训指导;
成立以学段主任为组长,学科带头人、课改实验教师为成员的种子教师专项研修团队,带领本学段学科组开展工作部署、团队研修和儿童数学主题研究工作;
成立以学科组长、本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应用推广研究工作团队,实施儿童化数学教育本土化应用推广研究工作。构建“自主式学习-互助式探究-分组式讨论-合作式总结”研修方法。

二是实施“任务驱动化”管理。在学习论证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年度规划和月任务清单。将研修任务、研修时间、参研教师、活动负责人进行细化,让每一位教师都知道什么时间干、干什么、怎么干、要干得怎么样,实现“清单式”成果积累,让教师在任务驱动和成果积累中成长。定期开展“同看一本书、同听一节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活动,通过对比教学,挖掘吴正宪老师的优秀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能。通过开展主题讲座、专题研修、课例研磨、成果汇报等活动,促进教学成果在应用中不断转化。对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全方位的反馈总结、分析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整理有关研究的材料,对应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论证、汇编。

三是优化“层级”管理。实施“四线双向”和“一把手牵头-教学校长组织-学段主任落实-学年组长实施-年组教师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通过调研实现“由下至上”调研推广应用需求及成果收集汇总,“由上至下”的有效“顶层设计”,和高效的“层级管理”,做到平行监督和垂直管理相结合。具体通过校内网络服务器建立《教师动态评估系统》检查、评价和指导教师档案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做到发现问题、逐层反馈、集中指导和分级整改。

一是加深了对“儿童数学教育”课题的理解。研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以来,教师通过自主学习、集中培训、共同研讨的形式,对“儿童数学教育”课题有了实质性的学习、研究与探索尝试,对课堂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转变,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逐步发生着改变。

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儿童数学教育”课题成果引入学校后,教师研究儿童心理需求、研究儿童情绪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调整教学策略。

三是逐步探索本土化应用策略。

每一位教师在“学习-模仿-克隆-孵化-嫁接-进化”的过程中进行着对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尝试课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不断探索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并“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通过“成果学习-成果应用-成果转化-运用验证-推广普及-巩固深化-总结提升”七个环节的操作研究,逐步探索本土化应用策略。力求通过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转化,研究探索出能促使教师应用吴正宪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学机智,逐步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科研素质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研修尝试课题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年18期)2022-10-21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2年4期)2022-04-30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第一次写课题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9期)2020-01-02再试试看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19年11期)2019-09-10一次惊险的尝试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年10期)2019-08-13“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尝试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北极光(2018年12期)2018-03-07

推荐访问:高质量 助推 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