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1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篇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1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1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篇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2篇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3篇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名词:

1、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3、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4、吸胀作用: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5、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

6、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

7、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8、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9、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

10、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

语句:

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具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举例: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②渗透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因(两侧具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

4、水分流动的趋势:水往高(溶液浓度高的地方)处走。水密度小,水势低(溶液浓度大);水密度大,水势高(溶液浓度低)。

水分进入根尖内部的途径:(1)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内部层层细胞→导管(2)成熟区表皮细胞→内部各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导管

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a、利用:1%~5%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b、散失:95%~99%的水用于蒸腾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7、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该是一个渗透系统,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在处于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才会有的现象。(人体的细胞,它没有细胞壁,也就不会有质壁分离。玉米根尖细胞没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伸长区的细胞,形成层细胞和干种子细胞都无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洋葱表皮细胞和根毛细胞两种成熟的植物细。)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4篇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2)制作过程: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5篇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6篇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7、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1、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4、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16、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

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7篇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8篇

种群和生物群落分析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9篇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共13种。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矿质元素吸收:交换吸附,主动运输(需能量),与呼吸作用参与。

利用:

①多次利用:K离子,N、P、Mg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缺少多次利用元素时老组织受损)

②只利用一次:Ca、Fe、Mn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缺少时新组织受损)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0篇

光合作用两反应,

(光反应、暗反应)

光暗交替同步行;

(光反应为暗反应基础,同时进行)

光暗各分两不走,

(光反应、暗反应都包括两步)

光为暗还供氢能;

(光反应为暗反应还原C3化合物提供氢和能量)

色素吸光两用途,

(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

解水释氧暗供氢;

(分解水释放氧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氢)

ADP变AT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能转变成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

(在光反应的基础上进行暗反应,先固定CO2再还原C3)

二氧化碳由孔入,C5结合C3生;

(CO2由气孔进入,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化合物)

C3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又需氢;

(C3化合物的还原需要酶、能量、还原剂氢,经历多步反应)

还原产生有机物,能量储存在其中;

(C3化合物被还原生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C5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不曾停。

(C3化合物被还原,分离出C5化合物,继续固定CO2)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1篇

核、质基因,特点不同。

父亲有,子女没有,母亲有子女才有,基因在细胞质;

父亲有,子女也有,基因在细胞核;

基因分显隐,判断要细心

无中生有,此有必为隐;

显性世代相传无间断;

基因所在染色体,有常有X还有Y,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难逃,是X隐;

父病女必病,是X显;

传儿不传女,是伴Y;

此外皆由常。

推荐访问:知识点 高二 归纳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1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11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