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黄荣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很多家务劳动已被机器代替,导致孩子劳动机会少、劳动时间严重不足。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城区劳动基地的缺乏,成为制约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对矛盾。因地制宜地开创城区劳动教育的新天地,在城区小学扎实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就要利用好家庭、学校、社区这“三块地”,优化方法,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用活家庭之地,养成日常劳动习惯

日常劳动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进行劳动的“第一块地”,只有充分利用好这块地,才能让学生处理好个人生活事务,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

利用好“第一块地”,“第一位老师”要动起来。放心让孩子参与家庭日常劳动,不要因为担心清洗不干净,就不给孩子拖地、洗衣服;不要因为担心打烂东西,就不给孩子洗碗、栽花;不要因为担心受伤,就不给孩子做饭、煮菜……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支持与鼓励,孩子才会积极参与日常劳动。

“第一位老师”要活起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日常劳动都是较单一枯燥的操作,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动脑动手,如做一个煎蛋,可以跟孩子商量创新烹饪,或者每天栽种不同的花,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创意与快乐,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

“家庭”劳动基地是一块活地,只有发挥“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才会越多,才能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压实学校之地,开展校务劳动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教育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劳动情感和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摇篮。学校要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开足课程。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所以,小学不能把劳动教育当成术科次课,要开足劳动课程,研究理解《纲要》,落实教学要求。

开实课程。开展劳动教育,要讲究方法,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形成经验、技巧和能力。校园里最多的是清洁劳动,为了让学生掌握清洁方法,学校研发了《值日清洁有方法》的微课,从5个步骤一步步地进行讲解:1. 先分工,后清洁;2. 先洒水,后扫地;3. 先擦桌,后摆椅;4. 先倒垃圾,后摆工具;5. 关好窗,回家去。方法清晰明了,学生容易掌握,并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方法对头,事半而功倍的好处。经过一系列的校务劳动,学生已经形成“工具准备—清洁步骤—整理摆放”的劳动方法。除了方法实,校务劳动的安排也要实。学生的劳动时间有保证,学校的劳动成效才有保障。学校每天安排班级清洁值日、每周功能室清洁和运动场清洁轮值等固定劳动。灵活的劳动有班级月末大扫除、学校节前大扫除、寒暑假大扫除,等等。

压实学校这块劳动基地,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劳动实践时空,劳动教育才会扎实有效。

三、开阔社区之地,拓展服务劳动实践

社会是个大课堂。城区的学生分布在学校周边的社区,而石岐街道是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窗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这块基地开展劳动教育。

走进服务中心,开展服务性劳动。学校周边有社区服务中心、长者服务中心等场所,可以通过班级成立服务小队,利用课外或者双休日、节假日,到這些场所开展清洁劳动、慰问表演等活动。

走上大街小巷,进行服务性劳动。城区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打卡点,学校每年都借助创文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服务劳动,在大街小巷清理垃圾、清洁街道,到公园、景点等地清理杂草,清洁污迹。

走近各项活动,参与服务性劳动。社区固定的文化活动较多,如美食节、龙舟赛、马拉松比赛、慈善万人行活动等,这些活动就在学生身边。学校可组织学生通过家长陪同的形式,利用中山志愿服务平台,报名参加服务工作,参与服务劳动。

城区没有宽阔的田野,也没有巨大的工厂,但有家庭、学校、社区这三块劳动基地,只要做到因地制宜,劳动教育就会取得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城区劳动社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消防界(2022年1期)2022-04-17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影像社区大众摄影(2017年2期)2017-01-2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影像社区大众摄影(2017年1期)2017-01-07影像社区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2015影像社区大众摄影(2015年10期)2015-11-02聚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国德育(2015年14期)2015-07-25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因地制宜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