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与家长的影响

肖凤

内容摘要:减轻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负担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因此近年来各界人士纷纷呼吁为学生和家长减负。教育部也相继颁布多项减负条例但均收效甚微。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小学生以及家长教育压力过重的难题,2021年7月,一份举足轻重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正式发布。该政策的颁布正式且明确的宣告了“双减”的落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分析“双减”对中小学生与家长的影响。

关键词:“双减”政策 基础教育 中小学生 减负

2021年的暑假,“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了各界人士讨论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最值得关注的群体的学生家长与“双减”政策的直接影响是——中小学生,之所以该政策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触碰到了教育中最沉重的点。那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取,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落于人后,家长们必须实行“教育抢跑”,但压力也随之而来。所以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双减”的落地要这些家长如释重负又无所适从。而对中小学生来说则更多的是利。

一.“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饱受关注,也是基础教育多年来的一颗顽石。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多数学校、家长甚至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都倡导题海战术。这让本就压力重的学生雪上加霜。但这被学校和教学工作者认可的手段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根据已有的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题海战术有效提升成绩,习题做的越多并不代表成绩越好。学业成绩想通过习题得到提升的关键还是在于课业合理科学的安排,适当的习题有助于将新习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过度练习只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在艾宾浩斯150%过度学习准则能充分的得到佐证。教育部不仅一次采取相关措施对义务阶段的中小学生们进行所谓的“减负”,而在“双减”工作开展之前,政府三令五申出台的“减负令”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果,让各界人士纷纷感叹“减负”越减越重的恶性循环是否无法突破。

1.减缓多余的课业压力

因此,“双减”工作的开展可谓是让各界人士看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曙光,中小学生的感观是最为明显的,效果也最为直接。在“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明显减少。在剔除了那些不必要的课后作业后,剩下的学科作业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这让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小学生获得了自己应有的课余时间,这是校内最为明显的感受。其次,便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让中小学生周末的时间得到了解放。中小学生在“双减”工作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后,校外培训机构带来的课业压力也随之消失,中小学生不用再因各种额外的课业熬夜学习、刷题。说到底,校外各种培训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中真正有考虑其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培训方式只占少数。因此“双减”政策落地后,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减少了多余且无效的课业作业,极大的缓解了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

2.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校内校外的课业压力缓解后,他们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起来,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空余时间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跟以前被学科作业压着喘不过气相比现在要轻松很多。跟题海战术定律一样,学业培训班不是报得越多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越好。学业类的培训与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直接联系,即使拥有好成绩的中小学生在参加各种学业培训班时也不一定开心。在各种培训机构及校内繁重学科作业压力下的中小学生,他们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整天与学科作业相伴,且被成绩至上思想影响。长此以往即使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要知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便是中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关键期内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身心健康,那么很有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有才无德”的人。

在这种畸形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人难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足够的力量。因此,“双减”工作开展后,无数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不再只有单调的学科作业与题海训练,他们将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交友活动。這将间接的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适度的社交利于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因家长对孩子交友、心理等方面的忽视,造成了很多家庭悲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合作研究数据显示,7.7%的中学生存在高抑郁风险,5.5%存在重度焦虑,18.1%有过自杀想法。好成绩的代价不要用孩子心理健康来交换,因此“双减”工作的展开,为中小学生增加了社交时间,也为心理健康的发展留有一席之地,这将更好的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3.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是其一,其二便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学生拥有科学合理的课余与空闲时间,才能谈及全面发展,唯成绩论的教育方式是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只会培养出空有理论而无内在的“知识分子”,因此在“双减”工作展开后,校内校外为他们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能很好的填补他们的课余生活。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探索世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学会更多为人处世的准则。并且可以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不是整天只知道埋头苦读。“双减”工作开展后,学生课后在家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劳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劳动带给人的影响是潜在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不懂劳动对于手眼的协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思考与共情能力,比如爱劳动的孩子往往更善于观察生活,更善于换位思考,且爱劳动的孩子也更有责任心,这是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空余时间家长让孩子在家多做家务利于中小学生的感官协调、品德的培养。

再则,空余时间多了,也就有了运动的时间。劳逸结合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有研究表示运动时间充足与否与学生学习成绩高度相关且运动锻炼对于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劳逸结合才是关键。据相关研究表示爱运动的中小学生比不爱运动的中小学生性格更开朗,更爱交友且更易交友,重点在于更善于与人沟通,之后发展成为社交性人格的几率更大。因此,“双减”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利于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影响

“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的家长也有着不可忽视影响,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对众多家长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说“双减”对中小学生的一项减压器,那么对于家长们来说则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家长对于“减压”都是持赞同态度,但有部分家长则是持反对意见。因此,对于这两类不同反应的家长,“双减”工作的开展对他们来说影响和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将从两种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

1.有效缓解家长焦虑

首先,持赞同态度的家长是出于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的角度。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被大力整顿,除了给孩子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培训机构的收费过高。培训机构的课时费都是按照小时计算,其收费标准让人震惊。不同科目的课时费不同,因目前国内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尤为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因此据相关数据显示英语的培训费用是最高的,一般都是一对一辅导,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获得更为优质的英语补习,则会选择外教一对一,这类收费标准又会翻倍。其次便是数理化的补习,因需补的科目多,那么所有科目培训费用累计起来让人咋舌,而这笔费用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不算小数目。大多数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都会咬咬牙出这笔费用。这就导致很多一般家庭的家长被迫内卷从而承受不小的经济压力,而这笔费用可能从孩子一年级就开始了。长此以往,家庭的教育支出只会越来越大,给家长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双减”工作的开展,相当于帮助家长将这笔支出直接给砍掉,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

其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经济压力,归根到底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校外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就是抓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心理,疯狂宣传教育“捷径”,也看准了大多数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的盲从心理。大多数家长正是被这种短期性、快捷性的成果吸引,不停的给孩子报辅导班,唯恐自己报得不够多、不够全自己的孩子就会被别人的孩子超越,不能考上好学校。这种想法和行为的结果就是家长们自己那根弦绷得很紧,不敢松懈从而越来越焦虑。最后家长们陷入疯狂报班唯恐差一步孩子就落后的这种恶性循环。这给无数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对家长来说不仅是经济,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重。最后,“双减”工作开展后,让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整治,校内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这极大的缓解了家长在经济和精神上的焦虑。

2.无法满足孩子教育需求

而持反对态度的家长则是出于教育需求角度来考虑的。“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培训机构被一刀切,着重提升校内教育质量,这无疑是好事。但对部分家长来说,仅仅是校内的教育根本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首先,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这个问题如果一直得不到解决,那么这部分家长就会一直进行“教育抢跑”。特别是各种重点学校、班级的出现,大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变得更集中,这就导致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得不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以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从而进入这些重点学校、班级。即使现在“双减”解决了一部分,但这种无形的竞争会一直存在,因为无论如何减,中考、高考是减不了的。而自己孩子薄弱的学科需要在课外进行弥补,不然没法考一个好学校、进好班级。其次,有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天赋,进行课后辅导是为了提升自我,他们认为“双减”的一刀切对有学科竞赛天赋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最后,即使培训机构被一刀切,经济实力较强的家庭仍然会花高价为孩子聘请家教特别是一对一家教。这对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打压,因为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无法聘请费用过高的家教,长期下去自己孩子仍然会被远远甩在身后。所以,“双减”政策对于持这一部分观点的家长来说是无法满足孩子对于教育的需求的。

总而言之,这次“双减”政策的落地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与学生的“减负”问题再一次推上了热门。在这期间,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也给其他各界人士带来影响,足以引起大家的一些反思。关于孩子、教育,特别是关于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

“减负”问题之所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因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片面化、机械化。几乎大多数教育目的都成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在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无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似乎都形成了这种畸形的教育观。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考试,成名副其实的“书呆子”。更有甚者心理层面会出现问题,比如复旦大学的林森浩、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北京大学的吴谢宇等,这些空有学识而心理健康欠佳的教育悲剧无不提醒着各界人士应当反思。除去成绩,各界人士应当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特长发展,当前的成绩只能代表这一时的努力,而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则是一辈子的财富。“双减”政策也间接的提醒家长要尽快转变教育思维,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的德、体、美、劳等易被忽视的方面上也要多发力,更好地成就孩子的人生。学校与教师也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注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原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家長、社会协作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

“双减政策”之所以可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了教育的相对公平。谈及公平,无论什么方面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相对的公平。正如这次“双减”政策所展现的一样,校内外的整治,教育资源的重新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多数孩子的教育资源相对公平。在教育资源相对公平的情况下,大多数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某些“教育抢跑”问题,最后也能让教育回归学校本身,而不是涌入各种培训机构。当大家不再因教育资源问题进行争强时,学校、教师与家长三者的关系也将会迎来一个新的转变,教育环境会相应的转变。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就可以解决的。只能说“双减”政策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为之后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资源相对公平、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上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孙宏艳.“双减”给了孩子哪些发展空间[N].甘南日报(汉文版),2021-09-14(003).

[2]李浩瑄.“双减”能否减去家庭焦虑?[J].廉政瞭望,2021(16):27-29.

[3]周瑞.家校协同的阻碍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1(26):10-12.

[4]朱昌俊.“双减”大幕开启 家长也需做出改变[N].中国经营报,2021-09-13(A08).

[5]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20-26+49.

[6]张旸,张雪,刘文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与化解[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27-32.

[7]李景.“双减”背后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21(09):6-8.

[8]杨志明,吴仪.“双减”背景下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看习题训练[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09):3-8+64.

[9]申国昌,申慧宁.如何科学减负?[J].教育家,2021(34):28-29.

[10]倪闽景.“双减”工作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J].教育家,2021(33):72.

[11]张影.政策前迷茫的家长们:需要对抗的,不只是游戏[J].留学,2021(16):32-35.

[12]孙少婷,岳涛.中小学生学业减负何以越减越重?——复杂理论视阈下中小学减负阻力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8):8-11.

猜你喜欢减负中小学生基础教育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年9期)2016-10-18

推荐访问:对中 生与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