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应注重文章的上下位语意

摘要:上下位语意是话语之间联系的客观反映,也是分析文本内部逻辑关系的重要媒介。分析上下位语意,一方面要着眼于文本本身的结构;
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因此,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在语文阅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本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上下位语意 阅读教学 文本结构 作者情感

殷曦东,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上下位关系是语言学中特有的概念。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概念性、总结性较强的语意称为上位语意,而较为具体、特定性较强、可以用来解释上位语意的称为下位语意。例如,“颜色”是一个上位词汇,而红色、绿色等词属于下位词汇。又如,语文考试中的阅读试题常常有这样的题目:“文中的花有哪些特点?”这是一个上位语意的命题,而学生并不理解“特点”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做题时没有从“外观”“生长环境”等方面(下位语意)去寻找、归纳,自然无法准确全面回答问题。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往往可以构成一个逻辑上的梯度,这样的逻辑梯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读懂文章(文段)内的上下位语意,精确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对如何在阅读课堂上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语意”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分析阅读文本结构

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语意来分析叙事类文本阅读有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叙事类文本以叙事为主,情感、议论为文章的总结,因此根据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叙事部分可以说是下位语意,抒情议论部分是对事件的高度概括和主题升华,当属于上位语意。理清文本内的上下位语意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结构。以2018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阅读《那些无用的美好》为例,文章以让女儿坚持自己的爱好——下围棋,并送她到棋院上课和因为女儿特别喜欢旅游,“我”每年都带她到各地走走两件事来抒发自己“怡养性情,丰盈自己的内心”和“偶尔让心灵慢一些,再慢一些”的感情总结,进而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那些看似无用却美好的事物,和阳光、空气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养。总有一天,它们会成为你内在气质的外化,是你面对生活的底气和勇气”。所以根据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可以发现文章中的两件事属于上位语意,作者关于两件事的哲理思考,揭示全文主旨的是下位语意,文章逐层推进,由事入理,结构严谨缜密。如果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文本中的上下位语意来分析文章结构,阅读题中的事件概括和主旨理解题将迎刃而解。

下面是我对文章上下位语意的具体分析:

再以统编版义务教育八年级(上)语文课本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例,这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分清楚文本中的上下位语意,便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几件小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在为人和治学方面的特点。根据上文内容,结合记叙文的特点,事件本身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所以可以说,事件是文本的下位语意,人物的精神品质是通过事件进行高度概括总结的,所以是上位语意。如文中叶先生请我帮他修润课本、送客一定要送到门外和给我写信表达自己的伤心和后悔三件事是下位語意,由此归纳出叶先生是个“待人厚”的人则属于上位语意;
叶先生主张文风要平易近人、语言重视简洁等事件属于下位语意,叶先生是个“律己严”则属于上位语意。再由两个上位语意,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所以,准确理解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可以让学生迅速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概括文章的事件也就是下位语意,对于文章议论抒情部分进行文本细读从而来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利用句子的上下位关系可以准确把握文本中的作者情感

初中阶段文化性散文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因其文本内容的陌生化和作者选取意象内涵的复杂性,学生在把握文章结构和情感上比较困难。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可以方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脉络,结合细读文本便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阅读王开岭的《人生树下》,根据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前半部分作者所描绘的具体生活图景。比如文章第三段: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段话前半部分写故乡的人在树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等情景属于下位语意,是为了表现树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这一上位语意。概括起来,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是人生的见证者。

同样的道理,文章的第五段可以概括为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果腹的食材。第六段可以概括为离家或者返乡时,树是人思乡(恋乡)精神的寄托。第七段可以概括为在南方,香樟是女儿终身的陪伴。而这种概括是根据文章的上下位语意做出的,学生也能够清晰明白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结构:

(1-2)引用古文,揭示树与人、树与家不可分的关系。

(3-8)围绕“树与人,犹如亲戚”展开的具体事件。

其次,根据文章的上下位语意还可以基本明确作者的情感脉络,比如: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段话的上位语意是“树是人终身的寄托”,可以看出树是人的陪伴,突出的是树的暖心、与人亲昵的特点。根据这一上位语意,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文章主旨:作者对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样的道理分析文章的脉络,把上位语意进行总结,可以总结出树在作者笔下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
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着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和世家。

再联系文本的后半部分,现在社会人与树关系的疏远和树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基本可以确定出文章想要表达的与故乡的疏远,哀伤与无奈和我们切断了与自然的联系,作者感到忧伤等等复杂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借助文本中的上下位语意,文本会呈现有梯度、有层次的活的逻辑层次。特别是文学类文本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外在结构和内在情感,两个维度的同时建构,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学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建模的意识。

猜你喜欢阅读教学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语文知识(2015年12期)2015-02-28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荐访问:语意 阅读教学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