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

邓洲 李童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发展基础更加夯实,新发展格局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然而,制造业短板依然突出,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差距巨大,经济增速减缓和国际形势不确定增大制造业发展面臨的风险。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当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结合,加强国内国外联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建设现代化强国背景下的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2-0118-08

[收稿日期]2023-02-17

[作者简介]邓洲(1981—),男,四川内江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
李童(1996—),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技术创新、数字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2AJY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大国经济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演进中,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关系到国家发展命脉和后劲;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依赖性较强,制造业增速和比重持续下降会对其他产业和社会高质量转型形成制约。[1]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江苏代表团审议,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我国制造业门类、品种齐全,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就要体现在这里(制造业)”。可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各种发展成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从11.3%上升到18.5%,稳居世界第二,缩小了与世界第一相对差距。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十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同时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一)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11.6%提高到2022年的15.5%。从智能化程度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8.6%和77.0%,比2012年分别提高34.0和28.2个百分点。[2]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加速融合渗透,截至2022年2月,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经超过2000多个,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了38.8%和29.6%。[3]从绿色化发展水平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6.4%,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2%。

高端制造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重大成果,带动了一批高端制造业发展。例如,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发展,国内已初步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进一步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芯片、电池、电机、车载软件等相关产业发展加速。工业装备行业逐渐形成从材料、功能部件、整机、现代服务体系到诸多领域应用覆盖完整的产业体系,机床行业实现了由普通机床为主向数控机床为主、高档机床从无到有的重大转变。[4]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增强,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货物贸易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我国已经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领域的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65家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货物贸易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达13.1%,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二)制造业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基础设施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优势凸显,铁路和公路等客货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发电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超大规模高铁、高速公路、电网、通信网络,实现村村通邮、县县通公路,全面消除了无电人口。同时,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运输机场覆盖率大大提升,建成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突出成绩是数字新基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固定宽带用户数由2012年的1.8亿户增至2021年的5.4亿户,农村宽带用户实现较快增长,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488万公里,全国移动通信4G基站达590万个,5G基站为142.5万个。[5]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方面极大改善了制造业的物流条件,夯实数字化基础,另一个方面也创造巨大需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升到2021年的562.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支出从10298亿元提升到27864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年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从21.7万件提升到69.6万件,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同时,技术市场逐渐成熟,规模不断扩大,年成交额从6437亿元增长到37294亿元。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12位,比2012年上升22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制造业的创新驱动转型创造了基础条件,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最大受益方,其高质量发展也更好反哺技术创新活动。

深层次开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012—202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132.9亿美元增长到1734.8亿美元,直接对外投资流量从878亿美元增长到1537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自2013年起,我国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先后部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累计开展改革试点3400余项,形成了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13个沿线国家簽署7个自贸协定,与欧盟、新加坡等31个经济体签署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一带一路”沿途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亮点纷呈,基础设施项目有序落地实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实现快速增长。

(三)制造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大量高收入岗位,为人民群众收入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城镇单位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12年的41650元增长到2021年的92459元,年均增速约为9.3%,超过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制造业仍然是吸纳农民工数量最多的产业部门,2021年,有27%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超出第二位建筑业8个百分点;
制造业行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平均水平。[6]同时,制造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区域间制造业的更好协同保障了一些地区的经济稳增长,制造业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上的作用不可替代。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发展仍是带动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引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将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

二、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过去十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制造业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明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战略形势,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基础。

(一)制造业“数”的继续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先决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形成了制造业规模继续增长的内生基础,而规模继续增长是实现质量提升的必要前提。

制造业规模扩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累所需的要素资源。从制造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进程看,早期一般以技术门槛较低的行业为主,典型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业、服装业和资本密集度更高的钢铁制造和金属加工行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以普通劳动力、能源和矿产资源为主,这符合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关于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即生产要素的投入是资本和劳动,而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生产率,同时对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力的体力劳动成为被资本投入最先替代的部分,生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对工人操作机器的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人力资本、企业家能力、创新与研发投入等因素成为衡量制造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成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一方面,通过制造业的存量积累,我国已经能够独立自主提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要素资源;
另一方面,制造业发展增强了技术研发能力、积累了技术研发经验,培养了大批研发人员和企业家,塑造了相对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新工业革命中还创造海量数据资源,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端要素的需求。

制造业规模扩大往往伴随着行业门类的丰富,从而形成更好的产业协同能力,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配套需求。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行业内会产生产业集聚现象,当某一产业规模扩大后,这一产业先是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然后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向同一区域集中。产业集聚背后的逻辑是,企业通过集聚行为节省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更顺畅地获取产品信息和人才信息,从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相较于一般制造业而言,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往往更长且更复杂,涉及研发、材料、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行业应用各个环节,对形成产业协同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更高的要求。我国基础设施完善,工业门类齐全,有世界领先的产业链组织能力,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二)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有关制度环境的改革方案和举措,不断完善制造业制度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包括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为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设定了基本原则。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制度环境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一是能够高效调配生产要素和资源,提高要素使用效率;
二是能够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竞争氛围;
三是能够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
四是能够激励企业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
五是能够促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其他产业更好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近年来,适应新发展环境和需求的政策相继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例如,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的通知》推动了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落地和深化增值税改革;
2021年11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加快了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2022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启动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22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以上代表性的改革方案和举措涵盖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的各个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大幅改善。

(三)“大循环”“双循环”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增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从需求端来看,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多人,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从供给端来看,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拥有超过1.6亿户市场主体,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大量人才储备,供给侧改革取得进展,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从双循环来看,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和已有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吸引全世界的技术、人才、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加强国际交流,有效弥补国内高端要素供给不足的缺陷,加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双循环格局要求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我国制造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这有助于制造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并为制造业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和需求空间。

三、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与挑战

制造业发展尽管取得巨大成绩,但问题和短板不容忽视,一些高速增长积累的老问题和新环境下的新矛盾集中爆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短板、挑战和前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共同构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基本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可见,只有在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挑战基础上,才能更好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

(一)制造业发展水平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内核和实体基础。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巨大,但整体仍是以中低端为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是产业组织能力、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构成的综合优势,而非技术优势和效率优势,制造业发展质量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先行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生产率不高,导致制造业生产效率不占优势。2021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13.8美元/小时,仅相当于美国的19.5%,德国的23.5%和日本的34.2%。同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也进一步拉低了制造业效益水平。[7]二是制造业关键生产要素供需缺口大。我国研发投入大大增长,但研发强度与制造强国存在差距,同时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大而不强,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仅相当于美国中低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水平,受成果转化体制不顺影响,研发投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8]人才方面,我国正处在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过程中,发展制造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供需缺口巨大,且存在大量人力资本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的现象。此外,金融部门与制造业联系不够密切,金融体系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愿望不大、能力有限。三是部分行业的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严重依赖国外,在全球价值链中缺少话语权。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企业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随着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光刻机、高精度芯片、操作系统、创新药研发工具等领域成为“卡脖子”风险的重灾区。

随着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成本逐渐上升,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增大,制造业成本优势迅速降低,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之减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国内向东南亚等区域转移的趋势已经持续多年;
同时,我国的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的困境。“大而不强”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从国家、区域、产业等各个层面进行全方面的谋划与推进。当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只能循序渐进,短期内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将面临旧动能消退、新动能乏力的巨大挑战。

(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增大制造业转型压力

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首次低于8%,之后增速继续下降,宏观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也明显下降。尽管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不完全同步,不能简单以经济总量增速下降为依据判断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但经济总量增速的降低必然同时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对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带来压力。一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将更加困难,不利于快速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进行供给侧改革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去产能,如削减发展质量较低的制造业存量,削减过剩产能,治理僵尸企业等。二是通过提高高质量产能在新增产能中的比重,带动存量和整体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调整。经济下行必然会挤压新增高质量产能空间,并对去产能造成压力,影响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可能引起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不足,产生供需失衡、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的风险,影响制造业转型的可持续性。同时,国民经济整体增速减缓对采矿业、能源供应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造成负面影响。这些部门与制造业关联密切,在原料供应、信息沟通、提供各类生产要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会减少对制造业高质量發展的支撑,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压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但自2005年开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这被认为是经济增速下滑的关键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到新世纪头几年,我国生产率总体处于“追赶”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但这种追赶态势无法长期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会随着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的缩小而放缓。二是我国过去的生产率快速增长,部分贡献来自于快速增加要素投入,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和扩大分工规模。随着经济体量不断增加和专业分工不断细化,规模效应和分工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也逐步放缓。未来一段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主要来自于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生产技术进步、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等方面,而这些都较单纯的追赶和要素投入增加有更大的难度,很难继续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

(三)大变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景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变革时有爆发,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一是新科技革命对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出迫切的需求。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哪一方先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哪一方就能占据发展的优势。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由新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的机遇,能否率先实现新技术的突破,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制造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全球产业链面临新一轮重构。目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趋势是,在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在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9]跨国公司倾向于使用内部的组织和区域性的供应网络替代过去的全球价值网络,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从成本主导转向成本、市场、技术多因素共同作用。[10]发达国家从供应链安全可控的角度,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妨碍我国制造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高端要素。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弱化加剧了我国产能向东南亚、南亚国家转移的风险。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复苏乏力。新冠疫情持续冲击世界经济,造成全球供应链受阻,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性提升,世界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凸显,严重冲击外向型产业部门,影响对制造业发展的预期。疫情反复还导致国内物流不畅和内需增长放缓,使制造业面临下行压力,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尤其巨大。四是大国关系发生变化造成世界经济走向充满不确定性。目前,西方国家内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内部社会撕裂进一步加剧。这些风险通过跨国公司外溢到全球,放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通过有意识的对抗阻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例如,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科技脱钩、金融施压,频繁干涉我国内政,要求我国放弃发展中国家差别待遇,承担超越发展阶段的国际义务等,都使我国制造业面临更大外部风险。

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11]在经济从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经济运行更有效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品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社会分配更加公平。[12]从这一逻辑出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顺应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顺应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和国家产业升级的要求,解决制造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并提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所需的产品。

(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说,科技创新是绕不开的话题。长期来看,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和壮大,以及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理念的发展,无一能够与科学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脱离。科技创新已经被广泛认为是破解经济增长瓶颈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因素。要取得科技创新成果,人才是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优秀人才能大大加快科技创新的进展,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大量人才缺口,要将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同步完善,将科研创新环境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同步实施。

(二)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当竞争,能够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产业链各个环节注入活力,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迭代速度,从而加速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作为支撑,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制造业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及时获取所需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激励企业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减少资源闲置与浪费。此外,合理的金融支持能够加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以及对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进行金融支持,能够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速度。

(三)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密不可分,需要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来看待。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制造业形成了以国内为主的创新引领性生态,日本、德国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协同型生态,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发展国内制造业。对我国而言,依靠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可取。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扬长补短”,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加快补齐短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探索符合国情和国际经济地位的产业生态,以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进一步借助“大循环”“双循环”加强制造业国际国内联动

一方面,需要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国内制造业布局。我国制造业存在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规模较大,集中了我国的先进制造业,且正在逐渐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相对欠发达,但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潜力。通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改善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等手段,根据各地要素禀赋情况增强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将东部地区的中低端制造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向中西部转移,为东部地区先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带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在国内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布局体系,同时能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增强我国制造业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另一方面,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国内国际的市场和资源联动。目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高端要素相对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等手段,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国外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国内外合作质量,补足国内缺口。同时,我国制造业可以根据世界各地区位优势,在海外合理布局生产加工工厂、研发中心等资产,利用好全球资源,提高制造业整体效益。参与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有助于客观判断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中所处的地位和存在的优势、劣势,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缩小国内制造业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从而推动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制造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化技术的采用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拉近生产端与产品用户的距离,更新企业管理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同时有效促进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转型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规制法规,进一步完善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企业需要重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可能性和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积极吸收数字技术的创新成果,加强企业数字平台建设,并通过培训等手段加强企业员工的数字素养。

(六)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低碳化转型

绿色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制造业要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探索节能降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制造业各个行业的产业链特点各有不同,产业链上各企业应当合作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能够实现全产业链减排的途径。要建立和健全支持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制造业实现绿色改造。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源环境要素价格体系和市场化配置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绿色发展面临的外部性问题,激励企业将绿色化发展纳入考虑范畴,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克莎,彭继宗.制造业在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21(5).

[2]工信部:202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3.2% 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EB/OL].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23/03/01/ARTIYpYprQc6CpWy2PkQHi6x230301.shtml.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发布会[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7933/wz47935/Document/1720869/1720869.htm.

[4]王磊,卢秉恒.中国工作母机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通信业统计公报[R/OL].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s://wap.miit.gov.cn/gxsj/tjfx/txy/art/2022/art_e8b64ba8f29d4ce18a1003c4f4d88234.html.

[6]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4/t20220429_1830126.html.

[7]吕铁,刘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问题与举措[J].学习与探索,2019(1).

[8]陈钰.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行业特征与绩效——基于中美比较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1(7).

[9]刘志彪.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集群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20(4).

[10]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12).

[1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

[12]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China h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it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laid a stronger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However,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till facing significant weaknesses,with a huge gap between its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that of the worlds leaders.Slowing economic growth and uncertain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are increasing the risk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tasks of build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background,we should recognize the situation,seize the opportunities,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accelerate the creation of a good business environment,closely combin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ized industrial system,and strengthen the linkage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We should promote the digital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form a new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country.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rnized industrial system

(責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大众投资指南(2020年10期)2020-07-24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中国对外贸易(2018年2期)2018-04-1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北方经济(2018年3期)2018-04-08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推荐访问:高质量 制造业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