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保护研究

【摘 要】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在时代不断更迭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我们的祖先在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内涵深厚的黄河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生活在黄河流域中边的人们深受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进行探究,赋予黄河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针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保护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更为深入的挖掘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黄河;
优秀传统文化;
展示;
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39—03

引言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周边的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造就了独特的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代需要大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立足于文化引领,不断继承和发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深入的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创新利用[1]。将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工作融入到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推进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设。

一、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分支

(一)河套文化

黄河流域流经宁夏地区与内蒙古地区,这一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区域性河套文化,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河套地区与阴山南北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的祖先在此居住,而从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起就具备独特的北方草原自然经济形态[2]。通过梳理历史的朝代变化可以发现,河套文化特征自夏、商、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发展到唐朝时期时出现明确的河套称谓,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发展。通过梳理河套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河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传统的中华文明发展共生共进。

(二)中原文化

黄河流域中游地带流经河南、陕西、晋南等地区,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朝代的都城建筑之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开封、陕西西安等地均保留着历代都城的文化遗址,包括三代青铜器、秦砖汉瓦等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直到唐朝时期实现民族大融合,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中原文化既充分体现出了先人在这一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顺应人民提出的实践理念。

(三)三晋文化

山西省简称晋,也被称为三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三晋文化作为山西地区的地域文化拥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更为开放、务实、求新。三晋文化起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经过长期的在外流离,晋文公走过许多国家与地方广泛接触了夷狄与华夏文化,并在继位后将多种类型的文化进行融会贯通,奠定了三晋文化的坚实基础。在三晋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对人才的重用,不仅积极选拔本国优秀人才,更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極力招揽各类国外优秀人才[3]。成语“楚才晋用”就充分体现出了对人才的重视,而三晋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更是表现出了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但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晋商一味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也造成晋商逐渐衰败,曾有人评价晋商“成于开放,败于保守”。

(四)齐鲁文化

黄河流经齐鲁大地后入海,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许多蓬莱转世的神话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于鲁国的孔子心怀天下,儒家思想理论中的各类伦理道德观念与我国的传统美德相吻合,经历不同朝代的变迁,一直以来受人尊重。如今许多人去山东旅游时都会选择孔庙等校有特点的故里进行游览,充分感受齐鲁文化的多元性,感受儒家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

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人身上都有着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由此可见,黄河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时代精神内涵。

(一)包容性精神

河套文化中蕴含着明确的包容性精神,中华各族人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彼此相依,既保留着各自的传统,又在发展变化中将各类文化精神进行融会贯通。尤其在饮食方面,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区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方风味传统[4]。如在蒙古族生活的区域,人们习惯吃烤全羊,涮羊肉,奶茶等;
回族善于制作各类油炸糕,麻花等;
甘肃地区习惯以拉面为主食;
而陕北地区的人们则喜爱肉夹馍、羊肉泡馍等;
山西地区有独特的面筋酿皮、酸烩菜、烙等吃法。各个地区的饮食融汇兼通,无论男女老少皆宜,这类包容精神在河套地区广为流传,充分体现出了河套文化的包容性。

在历史发展中山西北部作为游牧民族晋剧中原的必经之地,一直以来都是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相互融合的重点区域,这就决定了三晋文化更具包容性与多元性特点。三晋文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充分汇聚了百家之长,善于吸纳不同文化的优良精神,并将外部文化进行融合,使其呈现本土化特征。不同文化精神在包容性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通过不同文化的融合共处,使人与社会更为和谐发展。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无数的英雄先烈、文人墨客都具备广阔包容天下的胸怀,在无数的不同中竭力谋求统一,并在和谐发展中凝聚力量,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精神。这样的精神内涵在现代化社会仍然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二)开放性精神

正如黄河流域所经过的,平原地区一样,黄河传统精神中具有包容一切的开放性胸怀。黄河下游地区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多次决口、改道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在这一地区生存的人们练就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崇高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勇于创新实践[5]。而黄河的三角洲区域,由于地处温带且沿海地区较为广阔,盛产海盐,因此当地的人们形成了开放务实的创业精神,通过农、鱼、盐等便利条件发展生产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运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驰名中外的各地特产、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独具地方特色。在我国的社会发展改革过程中,经历了30多年的艰苦岁月,迎来了真正的改革开放,黄河作为母亲河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黄河流域周边的生产劳作精神,更是以黄河优秀传统文化中宽广开放的胸怀,鼓励人们奋勇前进。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打开国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将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不断传承,在新时代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

(三)拼搏性精神

自古以来,黄河下游经过多次改造决议,给当地的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无数的困难。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先民们面对残酷的现实,勇于与自然进行拼搏抗争,磨砺出了这一地区人民特有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抗争精神。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东汉末年时期由于宦官执政,使得当时的朝政横征暴敛,而黄巾领袖自河北辗转至阳信安营扎寨,揭竿而起,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奋勇拼搏。回首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个个伟大的成就皆是通过无数先辈们顽强拼搏所获得,在一次次的灾难面前英雄儿女自强不息,以坚韧不拔的英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这种不卑不亢的拼搏精神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三、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保护

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绵延赓续、历久弥新,充分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黄河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精神及包容性、创新性为一体,不惧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进。无论是从空间分布还是区域文化上看,黄河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集黄河流域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为一体,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根。在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和保护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明确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凝心聚力的影响功能。

(一)打造区域性展览线

在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和保护时可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引进各地专家学者对黄河流域的发展,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讨论,加深人们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根据黄河沿线地带打造系列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通过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充分展现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黄河统文化的宣传与展示构建良好的平台和传播载体。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有机融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根据黄河流域的相关建筑遗址为主体,打造标志性展示景点,通过综合性活动满足人们对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参观、展览、娱乐等多项需求,带给游客全新体验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现出黄河传统精神的丰富内涵。在不同的区域打造良好的展览线,充分展现出周边地区依靠黄河存在发展演变的历史,将黄河流域周边的资源进行创造,不断发扬其文化精神,挖掘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闪亮之处,以综合性的展览向大众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进行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与保护时通过丰富有趣的展览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通过交代黄河发展的背景,使人们能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介绍黄河的起源发展形成过程以及当地的自然地理面貌,挖掘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系统梳理不同时期的黄河发展变化过程及孕育的古代文明精神,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地区的人民依河而居,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精神,因此,黄河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农耕文化,还包括不同区域的游牧民族活动文化。可以以包容性,开拓性,创新性入手,使人们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流域周边的灌溉农业及其发展历程及周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也是人們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对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宣传和展示过程中,可以对这方面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人们明确自古以来黄河所发生的灾害及其治理过程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利用方式,展示个大水利建设工程及生态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示出黄河流域地区的新貌。

(二)推进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主题展

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主题展览将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展览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展示出博物馆各类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多样化的宣传渠道讲好黄河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可以以博物馆的文物体系为主体,不断促进黄河优秀传统文化与文物主题展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博物馆展览的引导作用,借助不同区域、不同展览馆的特色优势对接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精神。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黄河文物展览的多维融合性,以相关展示为出发点积极带动人们对相关的文物进行保护,引导人们主动了解文化基因,参观创意展览等,推动各类展览模块的展示创新。打造优质的展示平台,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展示可能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推广方式,多视角、沉浸式宣传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充分彰显其时代性特征。

四、结语

对黄河文化进行展示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对黄河系列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和建设,做好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充分挖掘黄河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类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宣传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打造系列周边产品,以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宣传推广模式,面向人们开展更好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做好文化旅游与文化宣传的融合工作,打造精品线路,充分展示出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做好传承与弘扬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周,祁吟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导向下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22(8).

[2]王霞,汪彬.山东省内黄河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展陈传播调研: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博物馆,2022(2).

[3]石培华,翟燕霞.文旅融合视野下文物保护利用与创新路径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4]刘庆柱,汤羽扬,张朝枝,等.笔谈: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定位、价值挖掘、传承展示及实现途径[J].中国文化遗产,2021(5).

[5]郑建栋.黄河文化带概念、构建目的和路径探讨——以陕西黄河文化带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2年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专项一般课题《聊城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研究》(课题编号:NDYB2022130);
山东省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历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二孩背景下“悌”文化教育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XYB2020030)。

作者简介:李艳敏(1977—),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化学教与学(2016年10期)2016-11-16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1期)2016-11-14“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推荐访问:黄河 传统文化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