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沉浸: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的融合场景

许梦媛,张 莉

(新疆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新媒体时代,随着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营造出新的信息场景,受众的视听体验得到极大提高,如何运用新媒介技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关注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河南卫视进行了大胆创新,将技术赋能于节目制作中,打造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奇妙游”系列节目,河南卫视不断运用技术赋能于场景,打造一场场视听盛宴。本文借助融合场景理论,分析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讲述华夏文明故事,传递中华儿女情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魅力,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共鸣。

场景最早应用于影视剧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为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1]。不同场景所展现的意义大不相同,而这些场景组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场景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戈夫曼的“场景主义”,他认为场景是物理性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人们在面对不同场景时,行为也各不相同。而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时空观,让场景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英尼斯将媒介分为可以长时间保存下来的“偏向时间的媒介”以及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给更多人的“偏向空间的媒介”。在此基础上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观点,认为在电子媒介时代,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梅洛维茨将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批判,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媒介场景理论。他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媒介技术的变革将会促进新场景的产生,当大众进入新场景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新的行为模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形成了“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的情境理论模型。

移动互联的深入发展促进了线下现实空间的数字化变革,在应用层面上重新定义了“场景”[2]。出现了大数据、算法推荐、区块链等新技术,丰富了人们的感觉。罗伯特·思考博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了“场景五力”: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它们分别扮演着体验载体、信息适配、逻辑工具、信息获取、物理定位的角色[3]。他们认为场景是依托技术而得以发展的,强调“场景”的塑造是为了给人以在不同场景下,让传播得以产生并取得更好的效果。技术的深入发展,场景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并且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

场景理论的概念与应用在不断变化扩大,场景成为一种新的连接空间的方式,连接人与实景、人与虚景、实景和虚景,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新型融合场景。在本文中,融合场景是指以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为支撑,空间可以叠加,时间序列被重组,呈现出超时空感、深度沉浸感、体验性与互动性增强等特点的新型场景。实现实景与虚景的相互交织,给受众以时间流动感、时空融合的沉浸感,实现深度互动,增强情感共鸣,形成新型的融合场景,这为我们研究融合场景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方向。

河南卫视一直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逐渐发现了过去节目思想内涵不深刻、传播途径单一、没有较好把握传播规律等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河南卫视进行了大胆创新,借助先进技术,形成融合场景,实现传统文化节目的逆转。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创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4]这给电视节目指明了发展方向,多渠道传播形成传播矩阵,实现线上线下多方融合场景。河南卫视在制作机制、播放渠道等多方面加以转变与创新,借助新技术,通过多渠道来加强节目的传播是非常可贵的全新探索。

(二)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的危机

媒介的可移动化,AR、VR、算法推送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节目呈现方式以及场景的变化与发展,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受众习惯的改变,受众逐渐习惯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减少了只能通过固定场景获取信息的依赖,新媒介形式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观看场景,更使其逐渐成为综合感知的一代。而原本的节目主要展现的是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调动的是受众的视听觉,对于将受众的感知觉加以融合没有过多关注,在此情况下,传统电视节目正在积极寻求改变,获取新的发展方向。

(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呈现的时代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最主要的灵感来源,文化内容也是构建场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河南卫视大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借助新技术,实现融合场景,能够使距离我们时间久远的传统文化再次焕发生机,不仅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处于历史的情境中,同时在带领受众了解其文化时还将文化赋予了新内涵,增添了新时代的气息,进而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在荧幕上。

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了“奇妙游”系列节目,借助融合场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赢得更多观众的关注,节目创新发展,爆火出圈。系列游节目中融合场景建构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加持建构新型融合场景

技术层面的融合场景主要是指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以5G、VR、AR、MR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让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将自己的感官集中在技术所构建的虚拟场景中,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融合场景,也成为传统电视节目进行创新的重要力量。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整台节目都运用了5G+AR技术,现实舞台与虚拟场景的结合,形成了融合场景。其中《唐宫夜宴》中14位唐宫少女在AR技术的支持下,从平面的古画中走到现实,重现了盛唐的繁荣景象,带领人们穿梭于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商代的妇好鸮尊、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和唐三彩之间,虚拟的古代场景与现实舞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虚实结合的场景再造,消融了虚拟与真实的边界,让其沉浸其间并对文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清明时节奇妙游”节目中,河南卫视采用更加精良的AR技术,用动补的科技方式捕捉演员的动态,在电脑上合成并制作出“唐小妹”这个二次元虚拟形象,借助这一可爱的3D模型漫画形象,用流畅的舞蹈动作带领大家穿越古今,畅游中原,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还通过威压技术和AR视觉效果的融合,将空间范围无限延伸。使用AR技术、4K高清转播车、飞行器、天眼、数控、斯坦尼康等新技术手段,借助前后期技术将节目虚景实景巧妙衔接,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二)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与创新

“奇妙游”系列节目中大量使用受众所熟悉的文化符号,引发情感认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将符号分为像似符、指示符和规约符,根据其分类,可以分析“奇妙游”系列中大量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如何助力新型场景的再造,构筑全新的场景体验。

1.像似符呼唤历史再现

像似符是指其依据自身的“品格”去指称它的对象,这种“品格”的实质是视觉上的相关性,是指符号与对象间的相像或相似,比如图画符号与真实风景之间的关系。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中,14名唐宫小姐姐以唐三彩仕女陶俑为原型,深度还原唐代乐师的形象,尽显唐朝女性的雍容华贵,展现了当时女性丰腴美的审美观念。此外,为了更加贴近陶俑的形象,演员们的妆容也采用了唐朝女子常用的斜红妆,将眉毛画得极细并在眉尾处打满腮红呈现出月牙状,十分符合唐代女子妆容的特点。节目借助“唐宫小姐姐”的形象,深刻并生动还原了唐代社会风貌。唐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符号的经典再现,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也更为了解,选取这一阶段的唐三彩仕女陶俑形象,更能引起受众的认同感。

2.指示符的指代勾连

指示符是指其与对象之间并不存在视觉上的相似性,而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动力学(如空间)的联系,使人的感觉与记忆发生关联。比如左右箭头带有方向的指示作用,长此以往人们就会用左右箭头表示方向的转向。这其中有带情感意义的文物符号,如《唐宫夜宴》中展现的世界上最早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描绘了古代音乐的繁荣景象;
又如体现商代曾带兵打仗、立下汗马功劳的女将军妇好精彩传奇一生的妇好鸮尊,展现了古代女性英勇奋战的精神。有建筑符号,如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称的龙门石窟,据说鱼跃龙门的传说就在此发生,蕴含着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含义。还有人物符号,如“元宵奇妙夜”中的豫剧《五世请缨》,其中五代人请缨奔赴疆场,出现了四位佘太君,正是对中印边境冲突誓死捍卫国土战士的致敬,蕴含着保家卫国精神的传承。这些符号的选取,体现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等精神,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的内涵,激发出观众强烈的情感认同。

3.规约符的象征意指

规约符是依赖社会约定俗成的关系而存在的符号,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相对应的联系,往往需要依靠解释者的思维与指代物之间的联系而进行解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其中大量运用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代表喜庆、幸福、吉祥、热闹的红色,这种象征意义由中国古代流传而来。红色在节目中的运用,营造出过年时的热闹氛围,迎接新年的幸福以及阖家团圆的美满心情。

“奇妙游”节目借用大量历史、文化符号,使得场景内涵更加丰厚饱满,与技术应用一起构建出奇幻丰盈的文化场景,形成融入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融合场景,在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历史释放还原,生动再现,建构起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记忆,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

(三)矩阵传播形成现象级流量

从传播渠道层面来看融合场景,主要是指受众的现实场景中充斥着节目内容,实现了融合场景。新媒介的出现让受众习惯于从多种方式来观看节目,促使节目制作内容和传播方式改变,使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观看节目。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提到“媒介矩阵”的标记,认为新媒介的出现会构建出新的情景,进而使受众产生新的行为,也会引起媒介自身内容的变化。

在播放渠道上,节目以电视媒体为基础,同时关注年轻受众群体所在的新媒体视频平台,通过河南春晚官方平台和河南共青团官方微博账号同步播放信息,吸引不同年龄段受众观看。在节目的分发上,河南卫视春晚首先在大象新闻客户端、B站、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首发,吸引大家的关注。而《清明时节奇妙游》在大象新闻客户端、猛犸新闻和河南卫视进行首播,同时节目中大量精彩的片段也在抖音、微博和快手等平台进行传播,形成传播矩阵,节目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二次传播与次级传播频度直线上升,关注度越来越高,形成现象级传播典范。

这种大屏端高频率播出结合小屏端的传播使得各种媒介传播优势互补,最大范围内让更多的人观看节目,呈现出受众现实场景与观看场景之间所形成的融合场景。

融合场景的出现无疑为传统媒介发展指出了新方向,通过融合场景吸引受众,优化受众的体验感,提高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为受众呈现超时空感的场景,加深受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呈现出更好的节目效果。

(一)虚拟现实融合的沉浸式场景

融合场景强调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将自己的感官集中在MR、VR和AR等技术所建构的虚拟场景中,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相融合,给受众一种更加立体、更具传播力与感染力的体验,实现了受众与媒介、场景之间的互动。正如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中所提到的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一样,基于技术之上的场景,使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中,由登封少林塔沟武校400位武术演员带来的《斗转星移》,以宇宙星河为背景,在登封历史建筑群之一的观星台下表演传统的武术,通过AR和3D等技术,增加星轨和激光,达到跨越宇宙与现实之间,呈现观星台建筑的效果,给受众一种穿梭宇宙之感。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节目《天地之中》,以2020年太极拳申遗成功为创作来源,加入宇航员等元素,展现中国古代太极文化,借助AR技术呈现观星台、火箭升空和齿轮运转等虚拟场景,仿佛人们已经在太空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突出以受众为中心的体验感,是只有融合场景才能形成的。

(二)跨越时空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场景

传统文化类节目都是一味追求内容上的丰富性,如何重构文化内涵,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成为关键。融合场景的出现完美重构历史时空,还原文化最本质的内涵,让受众可以追溯过去,穿越未来,形成了超时空感。

“元宵奇妙夜”中唐宫小姐姐穿梭在《清明上河图》中,与其中的船夫打招呼,体验宋都繁华,到应天门观看“芙蓉盛宴”,这种在清明上河园等地进行穿越呈现出古今穿越的融合场景,增强了节目吸引力,好似受众也来到了宋都,实际体验了宋都的繁华。“端午奇妙游”中,本来在日本的父亲,与许久未能相见的女儿,相隔万里,但同时演奏《兰陵王入阵曲》,好似将他们拉回相同的空间中,在乐曲中相见,让受众也见证了父女之间的相见,形成了超时空感。

(三)再现与表达经典文学的体验性场景

电视节目通常包含着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因为它包含着中华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一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是其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电视节目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来展现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但受众只享受其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对于节目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隐含的意境却并不重视,如何引起受众与文学作品之间深入的交流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重点。融合场景采用先进技术,运用虚实场景结合等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再创作。

“奇妙游”系列节目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端午节目中的开场舞《洛神水赋》。其取材于中国先秦神话中的洛水女神,传说是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洛神之美东晋画家顾恺之早就在《洛神赋图》中描绘出来了。三国时期曹植在《洛神赋》中用“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将洛神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屈原在诗中也首次将其唤为宓妃,并幻化为诗人对美好追求的象征。节目以河洛之神宓妃为主角,契合端午纪念屈原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为舞者塑造了仿文殊菩萨的外形,并结合端午系五彩线的习俗,将五彩的颜色融入服装设计,最终由舞者何灏浩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将千百年来人们对洛神的想象具体化,呈现出一场文化和舞蹈盛宴。节目将名画、名诗的内容进行再创作,以水下舞蹈+虚拟场景变换的新方式再现了文化内容,代入感强,受众有了沉浸式的体验,形成体验性场景,更能体会节目给受众展现的文字内容之外的意境,同时也产生了受众自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奇妙游”系列节目中的融合场景具有跨越时空的高度沉浸感、在场感、互动性和参与性等特点,而融合场景所呈现的特点不仅在于调动受众的视听感觉,呈现唯美的节目,更能促进受众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关注节目背后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通过融合场景带来的沉浸感,实现受众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深度交流,体会古典文学的美,引起情感共鸣,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认同。此外,融合场景颠覆了传统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以受众体验感为中心的节目传播形式,结合新媒体平台,形成传播矩阵,采用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节目内容,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与再创作,增强了文化自信,真正做到了立足中华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卫视媒介受众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综艺报(2023年11期)2023-06-28媒介论争,孰是孰非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中国设备工程(2017年7期)2017-04-10用心感动受众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推荐访问:河南 卫视 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