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冯炽芬

摘 要:“沉浸式阅读”的教学方式是我校“融·乐”阅读素养体验课程活动的补充,弥补了学生阅读方式单一和缺少阅读指导的不足,使学生的体验活动延伸到了课堂之外,更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综合能力。本文围绕中年段语文教学的价值,探究我校开展“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沉浸式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05

阅读是学生的“必修课”。近年来,从学校到家长都意识到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相关部门更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学生的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效果及阅读应用能力,学校提出了“沉浸式阅读”概念,且生成了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并将其在课堂中应用,尝试探索有效的实施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让“沉浸式阅读”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从小学语文中年段的角度,结合我校“沉浸式阅读”的教学实践活动展开讨论。

一、“沉浸式阅读”在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中年段的学生,目前实施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片面单一,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缺少一系列的阅读指导及深入探究。然而,中年段的学生正在学习语言应用,迫切需要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层面提出了“沉浸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应用价值。

首先,帮助小学中年段学生落实从“读”到“用”的转变。在“沉浸式”阅读教学中,学生能掌握写作方法及文章结构,并把学到的方法应用到语言实践中。其次,开启了小学中年段学生阅读思维的“大门”,丰富其审美体验。通过“沉浸式”阅读教学,学生能借助文本,根据自身的理解发挥想象,直观的图画形式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实现了写法迁移。最后,指引小学中年段学生完成课内到课外阅读的迁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在“沉浸式”阅读期间,学生能主动寻求更多的课外文本阅读资源,并在阅读中产生自身与人物的情感共鸣,提高阅读兴趣。

二、小学中年段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缺少阅读激励活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

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来看,在“沉浸式”阅读中,教师大多局限于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课后就由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在教师的刺激下,学生在课后起初表现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由于缺少可持续刺激学生阅读欲望的活动,故学生阅读积极性持续时间不长,导致其对课后阅读的欲望如“昙花一现”。

(二)缺乏写作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率”不高

小学中年段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此时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很好的示范价值。在“沉浸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保障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但为了凸显教学效果,活跃教学气氛,教师通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而忽略了写作方法的有效指导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强化,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写作中不懂得灵活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

(三)缺乏阅读审美体验,学生绘图能力得不到锻炼

小学阶段,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审美体验,主要通过想象绘图来完成。绘图是培养学生抽象或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沉浸式”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及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字、词、句”上,认为让学生给所学文章绘图,不仅浪费学习时间,而且对提升学习效果的帮助不大,从而使学生缺乏给文章绘图带来的阅读审美体验,以致学生在语文学科的绘图能力得不到锻炼,对抽象或逻辑思维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三、小学中年段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我校已开展“融·乐”阅读素养体验课程活动,旨在全面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沉浸式阅读”的教学方式是我校阅读素养体验活动课程的补充,弥补了学生阅读方式单一和缺少阅读指导的不足,使学生的体验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更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提升了语文素养及语文综合能力。以中年段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我校开展“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有“法”可依,学以致用

“学”是以“用”为目的,“用”须遵循“法”。在“沉浸式”阅读过程中,捕捉并掌握阅读的“法”,让阅读更有价值。“法”在“沉浸式”阅读中指方法和技巧,比如,文章中遵循或运用的方法等。

1.品读语句,學习写作方法

语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文章遵循或运用的方法之一。中年段的学生在“沉浸式”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捕捉修辞手法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秋天的雨》一文的沉浸式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展开想象,体会句子的美,在句子中与作者发生共鸣,沉浸感受到秋天的美。并且把学习到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再针对性地学习“他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几个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文本展开想象,强化对句子的理解,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感受画面的美。品析语句的方法能真正让学生融会贯通,仿照所学句子的修辞手法,进行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

2.知文章布局,学习文章结构

文章布局是文章遵循或采用的结构。中年段的学生正处于写作启蒙阶段,作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难题。若要达到“沉浸式”阅读,中年段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带着他们边读边认识文章的布局,使他们树立写作要有结构的概念,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教师设置阅读脚手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从而熟知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沉浸式阅读,感受西沙群岛的美。《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运用在全篇文章中,还运用在了段、句中。此外,本文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显得更完整。学生在沉浸式阅读中,学会“总—分—总”的叙述方式,并且运用到写作当中,不仅能让所写的文章思路清晰,更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有“事”可寻,辨析主题与内容

“事”可能理解为叙事和事件,也可能理解为一个过程,不仅如此,“事”还有主题和内容的意思。在中年段学生的“沉浸式”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理解“事”的内容,辨别“事”的主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整理要素碎片,串联情节

“事”有一定的顺序,且含有一个或多个事件的要素碎片。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此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把要素按一定順序整理,并串联和整合情节,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故事体系。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的沉浸式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篇文章的人物(我)和环境(变成了一棵树),再把一个一个的情节(鸟窝—客人—奇妙的事)串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故事体系。将碎片内容整合,学生更能全心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中,感受想象的神奇,增加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想象世界更有故事性。

2.分析内容,主题归类

“事”都有不同的主题,当熟知内容之后,辨别主题类型,并进行归类,再按主题类型的阅读方法进行深入阅读,体会主题故事的魅力。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和《池子与河流》四篇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单元导读的提示,分析内容,把本单元的四篇寓言按中外寓言故事进行归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归类,在沉浸式阅读中进行课内外文本的迁移,指导学生完成“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任务。

实践证明,让学生学会整理事情碎片,学会归类整理,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图”可画,训练逻辑思维

图画是一种直观的思维形式,帮助学生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枯燥的文字化为有趣的图画,从而让内容可视化,便于理解和掌握。培养小学中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画图入手,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由此借“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思维导图,理清脉络

思维导图是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于一体的直观图形,是一种表现思维能力的图形工具,也是使不同层次的主题关系通过图画、文字等表现相互关联的图像形式,它的出现与运用使人的逻辑与想象之间得到平衡,使人类具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中年段的“沉浸式”阅读上,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启发思维,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

教师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海滨小城》时,课前先让学生自学生字,初步阅读课文,接着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以时间为中心,画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思维导图;
对于《海滨小城》,学生则以地点为中心,画出“小城外—小城里”两大主线,再在两大主线下画出“海上、海边”和“城里的庭院、公园、街道”两条路线。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导图在课后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写法,进行练笔。结合《这儿真美》的单元习作,让学生先绘制个性化的写作思维导图,再借助导图理清写作思路,最后,借助思维导图按写作思路进行仿写。

思维导图在沉浸式阅读中的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重组,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读”到“用”的转变,把内化后的思维迁移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2.给内容配画,实现情景再现

在小学阶段,内容配画指想象配画。想象配画是结合阅读的内容通过大胆的想象,把情节、画面以图画形式实现情景再现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沉浸式阅读”教学过程中,给内容配画能帮助学生解决文章的难点,找到学习的方法,领略文化魅力。

在古诗词的沉浸式阅读教学中,“诗配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诗词内容,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桃花、鸭子、河豚”等景物进行配画创作,加深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除了给古诗进行配画外,还可以给多种题材的文章进行配画,如写景的文章、寓言童话类的故事题材。

教师采用图画结合的方式,通过解读文本的直观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使学生获得了语文素养,也体现出了“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价值。

(四)有“活”可干,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对于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活动的刺激下,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情境中,更能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继而完成深度阅读任务。在阅读活动板块,主要从以下两种方式展开。

1.开展比赛,熟知阅读内容

在“沉浸式”阅读教学中开展阅读比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欲望。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可借助《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的内容,开展知识抢答比赛。如《叶公好龙》中的主人公是谁?当问答比赛形成一种常态时,学生便不再立足于这三本寓言故事书的内容,在比赛中获得的成功感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追寻更多的课外书籍,挖掘更多比赛的内容。这种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熟知阅读的内容,巩固了阅读效果,还能促使他们完成课内外多文本的阅读迁移。

2.角色扮演,使品德升华

“沉浸式”阅读教学中,角色扮演是学生与人物实现共情的方式,也是学生的能力体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展开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从人物的外在形象、人物的语言等角度入手,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人物内在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中孙中山小时候对学习的态度值得学生学习。为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沉浸式阅读,让学生在孙中山的动作、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从中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升品德修养。当学生沉浸在课内文本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教师可开拓课外文本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更丰富的人物情感,从多角度体会人物的品德,鼓励学习正面人物的精神,并使自身品德得以升华,真正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开展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时,中年段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过渡,学得方法,用而有法,在应用中提升语文能力。教师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亦需不断探索、调整及总结,最终形成一套适合不同年段的“沉浸式”阅读教学方法,以体现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福军《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23期。

[2] 童娟娟《在沉浸式阅读中追寻提升阅读力的品质课堂》,《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年第4期。

[3] 伏玉芳《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学周刊》2018年第15期。

[4] 章志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2期。

[5] 覃芹、邵笔柳《融合传播中的沉浸式阅读:概念、价值和路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导图阅读教学文章烃思维导图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借思维导图算24点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1年3期)2021-04-13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0年10期)2020-11-10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放屁文章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18年4期)2018-09-06小处着眼,写大文章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4期)2018-05-14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第6章 一次函数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6年2期)2016-09-10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荐访问:浅谈 小学语文 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