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守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十年守望,供大家参考。

四十年守望

 

 四十年的守望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 (原北京市永丰中学)

 有位郑晓利老师, 40 年来,他始终扎根于农村教育第一线, 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海淀区(西北旺镇六里屯村)

 山后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

 漫长的岁月中, 有的人选择了离开,而他选择了坚守; 更多人成就了自己, 而他成就了 更多人。

 郑晓利, 一位坚守希望、 成就他人的教师,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好教师。

 18 岁那年, 郑晓利老师走上了工作岗位。

 初中毕业的他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 被留在母校北京永丰学校校办厂当了工人, 4 年后学校领导选拔他为体育代课老师。

 郑老师一进入学校就被安排带高二年级, 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深知自己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闲暇时就找来体育教材自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80 年, 学校派郑老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成人体育班的脱产学习。

 在这半年里, 郑老师每天积极跟着恩师学习, 风雨无阻。

 恩师是一位精益求精的人, 每做一件事都力求完美、 准确。

 这些无时无刻不深深地影响着郑晓利老师。

 在这里, 他学习并掌握了用循环练习法全面发展学生体能、 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习结束时, 他的一节循环练习法研究课受到了 恩师和其他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学成归来的郑晓利老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十年后, 改革的春风吹进北京永丰中学。

 海淀区永丰乡 永丰屯村的一座大庙里, 一队青年男女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

 他们是永丰中学田径队的

 队员, 教练就是郑晓利老师。

 正当郑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运动训练时,流言铺天盖地而来。“不务正业。”

 “这也能考出去? ” 永丰的老百姓这样说。“穿那么少, 乱搞什么!” 别有用心的人说。

 一时的舆论与非议阻止不了他对学生继续悉心的教导。

 时间证明了一切, 郑老师那颗对教育的坚守之心, 使学校体育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育特长生。

  几年后, 北京市永丰中学的发展遭遇了瓶颈。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 本地生源大幅减少。

 成绩稍微好点的学生都到城里念书, 学校生源主要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 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且习惯差, 一时间永丰中学校风大变:

 打架、 旷课、 上网吧、 搞对象……

 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普通老师的郑晓利果断向校长提出了多种有效举措来整顿校风:

 德育与智育并重。

 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包括班校会、 早晚操、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等; 利用班级量化和个人量化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量化考核结果最终用于学生操行等级评定;定期开展健康活泼、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对于违纪的学生, 秉承不抛弃、 不放弃原则, 多鼓励、 少批评, 因材施教,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取得进步等。

 郑老师持之以恒的教育信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踏实肯干的作风, 赢得了老师们的认可。

 这一切也都被校领导看在眼里。

 不久, 郑老师被任命为德育主任

  郑老师明知难为而为之, 碰到再不懂事的孩子都要管, 而且还要严管。成千上万个日子, 郑老师接触了形形色色行为偏激的学生, 无论对方怎样蛮横, 怎样不服从管理, 如何跟老师抬杠, 郑老师始终没有放弃过教育和

 管理。

  郑主任上任半年, 永丰中学校风大为好转。

 原先的“淘气包” 成了他的小跟班。

 整洁文明的校园让每个人都心情舒畅。

 郑老师用一颗包容的心坚持守候在这片“盐碱地” 上, 不抛弃不放弃, 只为等待来年吐露的新芽。

 年近六旬的郑老师还是学校工会主席。

 学校有多少退休老师, 谁身体不好, 谁家有什么困难; 学校有多少在职教师, 谁要结婚, 谁要生孩子,谁还没有对象; 老师的生日是哪天――这些都记在郑主席的心里, 他是全体教职工的贴心人。

  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 翩翩少年成了 花甲老翁。

 郑老师在这 38 年里一直坚持着一线教学。

 无论在哪个岗位, 郑老师都默默奉献。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者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领路人。

 在教育这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中, 需要锐意改革的弄潮儿, 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更需要像郑老师这样根植于此、 情系于此、 心注于此的守望者。

  □ 编辑 吴君

推荐访问:四十年守望 守望 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