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6篇(完整文档)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风行万里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6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6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篇1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风行万里

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弟子规》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当你愤怒或烦恼时,读《弟子规》吧!当你痛苦或无助时,读《弟子规》吧!„„”都如此的话,你的愤怒、烦恼、痛苦等等就会离你而去。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这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人无礼貌,与禽兽无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坏他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古圣先贤说,百善孝为先,说得太对了。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弟子规》里说的“泛爱众”,让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样你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才不至于增加烦恼,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应该在读书和工作的时候要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要静得下心来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2012年9月13日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篇2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当代青年人 传统文化 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当代青年人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儒家的思想家们的社会理想的描绘。这种社会理想,正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因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但写出了千古绝唱的《离骚》,倾诉其忧伤国事,眷念祖国和人民之情,而且最后怀着满腔哀怨和愤怒,自投汩罗江。自此之后,屈原的壮烈事迹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屈原之后,历代的爱国志士仁人名垂千古的不胜枚举,至于广大普通民众为国捐躯者更数以千万计。可见,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就已普遍深藏于各族人民的心中。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名句之所以使世代的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正是因为表达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爱国主义是一个时代亘古不变的话题,当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加强社会的使命感,增强当代青年人做事情的责任感。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国家浓厚的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而且也可以形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名族使命感。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人礼仪道德的培养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当代青年人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人处世观念及行为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是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其二是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

其三是以诚相见。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沟通感情。

其四是守信用,重然诺。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以及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其五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国人立身处世,从来都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提倡要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多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正是谦谦君子的作风。此外,多数中国人也有着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当自己发达以后,往往不忘提携同道之人,使大家都沾到好处。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由此可见,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人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

2、《中庸》

3、《孟子》

4、《周易乾卦》

5、《礼记》

6、《离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篇3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风行万里

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弟子规》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当你愤怒或烦恼时,读《弟子规》吧!当你痛苦或无助时,读《弟子规》吧!„„”都如此的话,你的愤怒、烦恼、痛苦等等就会离你而去。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这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人无礼貌,与禽兽无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坏他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古圣先贤说,百善孝为先,说得太对了。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弟子规》里说的“泛爱众”,让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样你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才不至于增加烦恼,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应该在读书和工作的时候要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要静得下心来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2012年9月13日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篇4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0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性质不同、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结构上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多”;历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术和容忍儒、道、佛三教并存是“多”。它们既构成中国文化整体,又各自独立存在,既包含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以及由历史积淀而成的行为模式、思雏方式和0理特征。这种结构特色,使中国文化既具有大传统;又具有小传统,大小传统互相激荡,互相冲击,形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之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滋生、发展的土壤。这些社会存在的综合作用,培养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以此为中介熔铸了富于中国风格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崇尚统一

中国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统一的悠久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颂。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孔子“张公室,杜私门”,认为,“天下有道,则札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陪臣执国命”。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韩非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设计。儒法思想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中国历史上,即使撇开带有某些传说色彩的夏、商、周三代,仅从秦朝算起,也是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人民反对分裂,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即使是处在较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人们仍然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充分表达了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与政治观点相适应,中国古代建立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具有完备德目的道德规范体系。它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的尊敬、忠诚、服从、尽职尽责;同时要求在上住的人对在下

住的人的爱护、公正、守信,并能做出表率,为管理尽心竭力。从而维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在下位者犯上作乱固然属大逆不道,在上位者暴虐恣睢也被斥为独夫民贼,因为这二者都有害于国家的统一。

崇尚统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广泛而多方面的表现,它对于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的义务感等思想观念,形成了重奉献、讲礼貌、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和较好的社会风气。但同时也有过分依赖、尊经崇圣、唯书唯上、限制主动性发挥等消极作用。

(二)追求和谐

“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境界。

“和”作为哲学范畴,指对立面的统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已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后世便把“和”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

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把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看成是“天”(自然)失和的表现。《中庸》说:“万物并肓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天人关系上,先秦各家无不以“和”为最高理想。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

子提出,“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朦胧地流露了某种生态意识。《老子》提倡“守中”,把婴儿(喻“道”)的状态赞为“和之至也”。庄子更是讲“和之以天倪”。名家的惠施也作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中国哲人承认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矛盾与斗争,但认为最终的结局或最佳的状态时和谐。宋代张载的论述可作为代表。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是为中国人所看重。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但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主张“和而不流”。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

和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

政治上,重视君民、君臣、国家、民族间的和谐,主张“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济上主张“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谨养其和,开源节流。思想方法上主张执两用中,无过不及。修养上讲究“从容中道”“文质彬彬”。艺术上崇尚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养生家以身心和谐为最佳状态,中医把病看作是“身体违和”的表现,而以平衡阴阳,协调气血作为辨证施治的要诀。

(三)注重实用

中国古代文化以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执着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探求,而对于纯抽象的思辨则不感兴趣。

在宇宙观方面,中国人中关系而不重实体,对宇宙(“天”)的本源、本质问题较少注意,而集中考虑的是天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鬼神等渺茫难知的问题,更是采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着眼于“武民之义”,即使说及,也不过是为了神道设教。

早期儒家的两位大师对于何以采取这种,重实用的态度作过如下解释:“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齐而不治。”孟、荀所论,对于奠定中国人重实用、轻玄想,务实是、戒空谈,看实效、看实绩的致思倾向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的“法自然”似乎有些异趣,但是,《老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骨子里仍然是“君人南面之术“,是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们的精辟深刻,使得许多现代人(包括外国的知名思想家)都惊叹不已。但是,它们主要是人生的辩证法,而不是精确概念的辨证法,甚至难于找到纯粹的思维规律的表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在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它们(包括四大发明在内)大多是与政治、人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纯粹的理论自然科学则发展不够。这些实用技术大多是以具体科学的形式出现,而缺乏对有关原理的精辟阐述和公式公理系统。农业、医药、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学科成就之高、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之强,简直令后人惊叹不已,但对于其间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直到今天仍然莫知其详。

这种重实用的倾向,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任何学问,都要求它有效果,有益于国计民生。修史是为了鉴戒垂训,察古知夸;文章是“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绘画是“助名教而翼群伦”;音乐的作用就更被重视,因为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中国文化的这种致思倾向。就是所谓“实用理性”。这一实用理性的传统,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情绪,使得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

义的泛滥”,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与此密切相关。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各种科技、人文上的创新都在引导人类走向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包括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动荡巨变的时代,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部和自身变革的双重挑战,它没有适应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和科学主义的浪头而使民族达到现代的物质繁荣,它没有萌生自由平等观念而使社会介入现代的政治发展,它没有转换人生目标而使人们过渡到新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没有包蕴现代价值体系而使个性进入现代的精神0理状态。这四个方面的挑战使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受到多种批评和否定性的剖析。相当多的人均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传统社会的固有部分,与自然经济和小农社会的特质相关联,因此不可能从中发生创造性再生,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有所作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先驱先烈们,在面对西方文明时都曾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谦逊谨慎的品格,然而,这些胸怀和品格难道不是喝着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出来的吗?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不适应时代的糟粕存在,然而它更有其优于世界文明之精髓传承。

平心而论,文化本是多元的,彼此间完全是可以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各司其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色是它的和谐并包。而西方文化从“上帝(代表力量)、创世、一神”三元合一的神本文化转入“物质(代表能量)、创造、一元”的物本文化,体现的是普适性和排他性,缺少中华文化的宽容大度。这是西方文化的通病。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俗,这是每一个具有民族忧惠意识的人的共同感受。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孔子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和道德源泉,富有和强大又能意味着什么呢?

四、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人生

中国人曾经把传统信仰打得支离破碎,依靠国家力量维持个人与群体的协调。当国家的力量对我们的内心影响越来越小时,我们的内l心便会无从寄托,且无所敬畏。无所寄托我们便无所适从,茫然浮躁;而无所畏惧便容易道德沦丧,胡作非为。目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主要也在这两个方面。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人生,建设好个体,从而建设好我们民族。这是我们目前应该做的。

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观方面的丰富精神财富,诸如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崇德重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宽容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超越功利、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等。传统文化中这些价值取向,对个人的品格高度、职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取中国文化精髓建立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为官为人为亲为友的方方面面言行中,这些言行是由价值观念主导的内在精神气质的行为外化。

传统文化中蕴涵无穷的智慧,也能为个人的业务工作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国学大师钱穆一辈子研究国学,临终前悟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他的女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一生致力于科学,近年则聚焦于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父女两人,一个从传统文化出发,一个从科学技术出发,殊途同归。这说明我国国学里有许多方法论上的东西可以古为今用。又如渊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心理思想,它具有整体观、协和观、人本观等特点。其不同于西方管理思维的优点在于,重视发挥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决定管理措施。这些优点至今依然自发地体现在中国

管理实践当中。当代的企业家如果注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我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精华,必能有助于自己的管理实践。

综观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社会发生的每一次剧烈变革,总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而每一次文化反省的结果,又促使社会变革在更深广的层面上展开。“五四”至“文革”的60余年间,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主要是以批判为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学术界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堆垃圾,其对现代化也决非只有消极作用。完全否定抛弃几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也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起的影响。正确的态度应是:立足国情,辨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既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未来,从而建构起中国现代民族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篇5

简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摘要: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对于塑造我们人类自身品格,也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其次,探求这种文化在现代的生存空间以及出路;最后,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出路核心价值当代意义

Abstract: China created the ancient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establishing independent cultural spirit, and to obtain independence, in the world there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ancient formed by all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shaping our human oneself character, also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Secondly, explore the culture in the modern living space and way out; Finally, explain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valu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of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outlets

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的多元与统一

提出这个命题,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文化有无地域之分,即是存在某种绝对的界限,将某个民族,某个地域内的文化形态架构在固有的模式之内。模式之内即此种文化,模式之外即外来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何学是希腊人的创造,代数学是阿拉伯人的贡献,但我们是否能说几何是希腊文化,而代数则是阿拉伯文化?显然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开始,就已经从属于整个人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没有国界,超越地域的。某一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或曰文化精神,往往不只适用于它被创造时所在的地域或国度,而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但有一点是值得强调的,即由于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阻隔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这一点在文化中的思想、哲学、价值观等层面尤为突出。

这也正是我们谈到文化时每每论及中学西学两个范畴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在承认文化的共容性与统一性的前提去分析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本着包容和借鉴的原则,吸收世界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这对于当今构筑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

二、文化沙漠:历史的残局

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社会已经表现得很明显,这里不再赘述。

三、出路:双向选择与重塑自我如何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如何弥补现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与迷茫?重新塑造与定位中国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容回避,我们无法逃离。

我们当然不走复古或全盘西化的道路,因为这两者都是从文化二元对立论的观点出发的,而忽视了文化的互容性与统一性,从而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和偏激。我们所要做的,是怀着一种宽广博大的胸襟和视角,来吸收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构建适合国人的一种全新的合金文化。“古为中用,洋为中用。”以此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博大和庞杂,本文主要从中方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1.仁者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对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2.道德的教化: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的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这种品德规范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争议颇大的一点: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3.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摘要:俯观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

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篇6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不冒进,不颓废,不紧张,不松懈,得到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时不郁郁寡欢,得失之间淡定从容。。〜〜学习传统文化 幸福中国企业

推荐访问: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