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太原10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五计划太原10篇,供大家参考。

一五计划太原10篇

篇一:一五计划太原

dquo;”

 贾艳敏

  摘要: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即是为此而制订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建设实施五年计划的开始。“一五”计划的编制经过了三四年,最终于 1955 年定稿。在“一五”计划复杂曲折的编制过程中,陈云不仅领导和参与了计划制定的全过程,而且还以他沉稳、审慎的作风保证了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他在经济领域里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陈云;“一五”计划

 “ 五年”计划是新中国实施的经济建设计划,在当代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的开始。“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对“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内忧外患之后建立起来的。

 建国之初, 可以说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各项事业千头万绪,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苦。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 1952 年,工农业产值达到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0 年 8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编制 1951 年计划和三年奋斗目标,对今后几年的工作做了大体设想。

 1951 年 2 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并责成主持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编制经济发展计划。会后不久,陈云主持的中财委提出了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成为编制“一五”计划的最初尝试。

 “一五”计划的正式编制是从 1952 年着手的, 到 1955 年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前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1]包括 1951 年中财务的初步设想,“一五”计划共编制了五次。除第四次由国家计委负责外,其他几次都是在陈云主持下编制的,最后于1954 年由陈云向中央汇报定稿的。[2]

 1952 年初,中央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组成的“一五”计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 月,编出《五年计划轮廓草案》 ,这个草案包括了大量的内容,有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7 月 1 日,陈云写信给毛泽东汇报“一五”计划的编制情况。信中谈了“一五”计划的要点是工业方面要办的新工厂,之所以把建设新工厂作为计划的要点,是想尽快得到苏联的技术、设备方面的援助。

 中央政治局对计划草案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苏联的意见,并以此为依据,向苏联提出援助请求。

 为了得到苏联的援助,1952 年 8 月组成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陈云和李富春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代表团阵容强大, 包括驻苏大使张闻天、 副总参谋长粟裕、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中财委秘书长宋劭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炮兵副司令员丘创成、一机部副部长汪道涵等共 60 多人。

 周恩来、陈云等在苏联停留了一个多月,同斯大林两次会谈,并与苏联的专家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接触。斯大林看了代表团带去的草案,认为草案很不成熟,“不能算是五年计划,不仅不是计划,即使作为指令也不够。”[3]随后,斯大林对“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他认为,我们《草案》里考虑的 5 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 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 15%或 14%。”“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 以应付意外的困难。”“同意帮助我们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4]同时同意派些专家帮助中国搞建设。

  此行的目的基本达到,9 月下旬,周恩来、陈云先行回国。李富春率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方面广泛接触,征求意见,商谈援助的具体事宜。

  二

  1952 年 8—9 月,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期间,国内对“一五”计划的轮廓草案继续进行充实修改。1952 年 8 月 4 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强调要争取时间,抓紧建设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952 年底,中央对“一五”计划的修改编制发出了四项指示:

 (一)执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既要保证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又要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使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指示强调,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这是制定计划的出发点,工业建设的投资、速度、重点、分布和比例都要以此来考虑。

 (二)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增强国家工业基础建设上。指示强调,要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但不能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农

 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贸易合作事业和运输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合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

 (四)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计划正确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具体了解情况,作周密的调查统计,以便熟知国民经济状况、工业和现有设备、原料的分布及其发展前途, 天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可能性, 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的状况, 人力和资金的可能性,各种工业之间正确的发展比例等等。

 陈云回国后,根据苏联的建议和中共中央的四点指示,主持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编制。

 1953 年 4 月,苏联政府对中国的“一五”计划给出了正式的答复意见。国家计委根据苏联的意见,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四次编制。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没有参加这次编制。但第四此编制的计划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1953 年 7 月下旬,在外地养病的陈云回到北京,立即投入工作。这时,本该进入“一五”计划的实施阶段了,但可行的计划还没有制定出。毛泽东非常着急,规定了 1954 年 3 月 15日为计划完成的最后期限。计委工作人员感觉时间太紧,请求再延长一段时间,毛泽东仅仅给了 5 天的机动时间,即 3 月 20 日必须拿出初稿,然后由陈云定稿。

 1954 年 4 月,成立了以陈云为组长的 8 人小组, (成员有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负责编制“一五”计划, 。不久,陈云提交给了毛泽东《五年计划纲要(初稿)

 》 ,毛泽东对初稿进行了审阅,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邓小平等人审阅。[5]

 6 月 30 日,陈云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一五”计划的几点说明》的材料,汇报“一五”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结果的估计以及各方面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个计划有比较准确的部分,即国营经济部分。也有很不准确的部分,如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只能做间接的计划。”[6]《说明》中对计划执行结果的作了事实求实的估计,“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五点五,估计是可以完成的,并且可能超过。有些主要产品,如钢材、棉纱等则很难超过。有些产品,不一定能达到计划指标的要求。”如何完成计划指标,陈云认为“五年内,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原有的工厂及自己设计的工厂。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一百四十一个项目,在五年内投入生产的很少,只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到六。一百四十一项主要是在第二个五年投入生产,有些到第三个五年才能起作用。”“农业生产方面,五年内农业总产值每年要求递增百分之五,1957 年较 1952 年要提高百分之二十八。”[7]陈云还在《说明》中提出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发展的思想。农业与工业的比例、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 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 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 共四大比例。

 另外,陈云还提出了三大平衡:财政收支平衡、购买力和商品供应平衡、主要物资供需平衡。按比例和平衡的关系是“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8]

 8 月,在陈云和李富春主持下,8 人小组审议了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

 》 ,接连举行了 17 次会议,对草案逐章逐节地进行了讨论和修改。10 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聚会广州,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审

 议“一五”计划草案。

 11 月,陈云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用了 11 天的时间,仔细讨论了“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9]

 1955 年 3 月 21 日——31 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陈云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 。7 月 5——30 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至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历时四五年,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形成。

  三

  “一五”计划是边实践边制订的,最后形成时距离完成计划的时间只有两年。正是在这样小心谨慎的制订、修改、实施过程中积累了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编制过程也是探索发展工业化道路的过程。正如后来薄一波回忆说:“实践证明,„一五‟计划编制得是好的,执行结果是人民满意的。”[10]1956 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四年内,“一五”计划规定的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建成,并且增加了很多新的项目。1956 年工业总产值达 642 亿元,闭 1952 年的 349 亿元增长 84%,平均每年递增19.6%。计划规定的 46 种主要产品中,生铁、钢、钢材、水泥等 27 种产品的产量,在 1956年已经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 1957 年水平。农业方面,1956 年农业总产值 610 亿元,闭 1952年的 461 亿元增长 32.3%,年平均递增 4.8%。粮食产量达 19275 万吨,比丰收的 1955 年增产 661 万吨,增长 4.57%。粮食产量超过了一五计划数额。其他农产品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增长。[11]

 “一五”计划执行的结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绩, 是和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以陈云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的实事求是、稳步发展,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分不开的。他主张,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1953年是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由于主观上急于求成, 导致了经济发展中的一次小的“冒进”,幸亏党中央及时纠正,才没有酿成大的危害,当年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1954 年 6 月 30 日,陈云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向党中央的汇报提纲,即《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中,用了相当的篇幅说明平衡的问题,提出了“按比例发展”和“紧张平衡论”的观点。

 “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

 合比例就是平衡的, 平衡了, 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

 ”“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了,其他部门就一定得跟上。这样就不能不显得吃力,很紧张。样样宽余的平衡是没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

 衡破裂的程度。”[12]

 但到 1956 年, 又出现了冒进, 这次冒进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范围上都比 1953 年严重得多,陈云积极投入了反冒进的斗争中。

 但这次反冒进使陈云不得不做检查和失去经济工作中的重要领导地位,以致于在以后的“大跃进”时期,陈云只有短暂的几个月(大概半年)的时间参与过经济工作,直至“大跃进”结束,陈云几乎在经济舞台上消失。

 陈云在“一五”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

 陈云表现出了他一贯严谨审慎的作风,这一如他接管东北的财经,稳定上海的财政金融秩序,整顿混乱的粮食市场。“一五”计划又不同与其他的经济工作,既需要细致周全,又要求有宏观的把握,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陈云四次主持编制“一五”计划, 最后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到 1956 年底,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工业基础。由此可知,“一五”计划的编制是切实可行的,实施是谨慎的。陈云不愧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3]

  注释:

 [1][3][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 5月版,第 286 页。

 [2]赵士刚·陈云谈陈云——历史纪实[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第 95 页。

 [5][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88 页。

 [6][7][8][12]陈云·关于一五计划的几点说明, 《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

 》[M],人民出版社,1982 年 7 月版,第 221——231 页。

 [10]薄一波·《如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01 页。

 [11]朱玉湘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 3 月版,第112——114 页。

 [13]赵士刚·《陈云谈陈云——历史纪实》[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卷首江泽民语。

 (本文发表于《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 年第 5 期)

篇二:一五计划太原

752013201311东征, 扩大了红军近万人, 筹措了抗日经费, 在晋西广大农村建立了革命政权,使我党“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的主张深入人心。

 1月 底, 他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并作了报告, 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加快了东征的战备步伐。

 2月5日毛泽东住在清涧县袁家沟, 这里东距黄河20华里, 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 河流交错。

 1936年初, 陕北普降瑞雪, 足有2尺多厚。

 2月6日, 再次飘洒了一场大雪, 皑皑白雪把袁家沟装扮的分外妖娆, 毛泽东心情非常愉快, 2月7日深夜, 即兴写下了诗词一首—— 《沁园春・ 雪》。

 (作者单位:

 中央档案馆 100095)珍 档赞颂《沁园春・雪》 者有之, 曲解、 丑诋者也有之, 革命文人、 进步文人与反动文人之间围绕着《沁园春・雪》 在报纸上展开了一场文枪笔战, 形成了一场风波。

 国民党反动势力非常恼火, 可又无可奈何。这首诗词公布于众, 扩大了毛泽东及共产党的影响力, 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毛泽东是一个即有武功又能文治的人才, 使得社会知名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表示支持和理解。

 民族复兴有望, 人心所向, 众望所归。

 人们从 《沁园春・雪》中看到的“北国风光” , 不仅是陕北的雪景, 更是陕北延安的人才汇集, 未来中国新希望之所在, 也只有这样的“风流人物” , 才能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沁园春・雪》 写于1936年。

 长征到达延安后, 党中央在陕北召开了瓦窑堡会议, 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讨论并决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 会议通过了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 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克服了“左”倾冒险主义、 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 统一了全党思想。

 为了更好地巩固苏区根据地,“猛烈扩大红军”“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 , 毛泽东等组织了“东征部队”开通抗日前进道路。

 这次历时70多天的文/

 吴

 萍周恩来与“一五” 计划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均很严峻。

 国际上, 是尖锐对立的冷战局面。

 美国对华采取极端敌视的政策; 在外交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 军事上包围, 政治上颠覆。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 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边抗美援朝,边恢复经济。

 1952年间, 周恩来便着手主持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 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 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实践证明“一五” 计划的实施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工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以后中国“二五” 计划、“三五” 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领任务1 951年2月 ,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三年时间准备, 十年计划经济建设” 的重大决策, 责成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

 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周恩来提议, 会议决定由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 陈云(副总理兼中财委主任

 、 薄一波和李富春(中财委副主任)

 、 聂荣臻(代总参谋长)

 、 宋劭文(中财委秘书长兼计划局局长)

 共6人组成领导小组, 领导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周恩来与编制领导小组加紧研究制订“一五” 计划方案。

 到1952年6月, 中财委汇总各大区和各工业部门上报的经济建设指标, 勾画出了中国有史以来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幅宏伟建设蓝图草案——《1953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长期计划的编制工作是不可能的, 只能一面进行建设, 一面编制, 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特点。

 周恩来深深感到时间已十分紧迫, 他需要集中力量来分析中国的经济状况, 研究五年建设的任务, 以便向中央提出全盘性的建议, 并准备同苏联会谈。

 争取苏联对我国建设的援助, 是中央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为了保证这次访苏的圆满成功, 从1952年3月起, 周恩来便着手进行准备。

 76762013 12013 1文

 化Wenhua・ 珍

 档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及有关协定的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

 图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文文本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外, 主要是寻求苏联政府的经济援助。

 希望苏联政府协助解决地质勘探、 工业设计、 工矿装备、 器材定货、 技术援助(包括专家、 留学生、 实习生、蓝图等), 并争取中国五年计划装备订货中的货款差额由苏联政府贷款。

 斯大林对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来访高度重视。在一个月时间内, 先后2次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会谈。

 周恩来全面介绍了中国国内情况, 着重介绍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设想, 主要内容是:(一)

 中国的经济状况;(二)

 五年建设的方针;(三)

 五年建设主要指标和主要项目;(四)

 长期建设的准备工作;(五)

 请苏联援助事项。

 斯大林对周恩来的全面介绍给予了积极的反应,明确表示, 苏联政府愿意帮助中国制订计划, 愿意为中国实现五年计划提供所需要的技术、 设备、 贷款等援助, 并派专家到中国帮助建设。

 根据斯大林同志的意见, 中国政府代表团同莫洛托夫、 布尔加宁、 米高扬等组成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商谈。

 9月15日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9月22日, 在签定一系列文件后, 周恩来、陈云等离开莫斯科回国。

 李富春代理代表团团长职务, 仍留在莫斯科继续与苏方逐项具体磋商。回国后, 周恩来继续关注和直接过问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的会谈进程, 及时审阅请示电报, 及时给予明确指示和答复。1953年年初, 在斯大林去世前不久,周恩来又秘密前往莫斯科。

 他衔毛泽东之命会见斯大林, 并再次要求苏联为中国工业化提供广泛援助。

 苏方在叶卡德琳娜宫为周恩来举办了一个小型午宴, 苏方约有12人参加。

 这时斯大林的气色已很不好。

 午宴上, 斯大林强调, 苏联人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在中苏关系的发展上袖手旁观。

 会见中, 周恩来回顾了刚刚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强调这个条约显示了历史所证明的苏中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

 他还谈到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粉碎日本关东军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谈到关键处, 周恩来再次通报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情况, 指出该计划的核心是工业化问题。

 周恩来表示,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有苏联方面的广泛援助才能实现。接着, 周恩来非常具体地谈出了中国方面的要求。

 斯大林答应苏方将继续与李富春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谈判这些问题。

 同时, 斯大林表示, 这对苏联的压力并不轻。因为苏联目前也正面临着卫国战争之后大规模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同年3月8日, 斯大林病逝。

 周恩来率党政代表团专程吊唁。

 利用工作间隙, 听取了李富春等同志关于中苏商谈 “一五” 计划轮廓的情况汇报。

 同时, 与苏联新领导谈援建问题。

 后仍留下李富春继续谈判。4月4日, 米高扬向李富春通报了苏共中央,苏国家经委对我国“一五” 计划的意见。4月8日, 周恩来约见奉命回国汇报中苏会谈最新进展情况的宋劭文, 详细询问了苏联政府对中国“一五” 计划的意见。

 4月30日, 周恩来起草了中共中央致李富春的电文, 就双方谈判进程及其结果的中方立同年7月 初, 先后辞去多项兼职, 并致函毛泽东:“我拟将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五年计划和外交工作方面, 其它工作当尽量推开。

 ” 又说:“对五年计划当着重于综合工作, 俾能向中央提出全盘意见并准备交涉材料。

 ” 当天, 毛泽东予以批准。

 1952年8月11日, 由周恩来主持制订的《中国经济状况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

 》 终于完稿, 该文件强调5年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并保证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

 这一文件及时译成俄文, 以便和苏联进行谈判时, 提交给苏方。

 同时, 他还亲自起草了《关于三年来中国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 五年计划初具眉目。

 那时在国家计委工作的王光伟回忆道:“总理亲自指导编制计划, 审定计划。

 他工作非常细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几乎每一个数字他都要过问, 几乎第一个百分比他都要亲自计算,有些数字差错往往是总理纠正的。

 ” 正是这段时期紧张的工作, 损害了周恩来的健康, 他鼻血不止和心律不齐。争取外援1952年8月15日, 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一行65人, 于8月17日抵达莫斯科, 受到莫洛托夫等的热烈欢迎。

 美国驻苏大使凯南立刻向其政府报告了此事。

 周恩来此行的目的, 除了就一些双苏联援助中国经济的协定“一五” 计划草案

 77772013201311草案发给中央各部委党组和各省。

 市、 自治区党委讨论, 并要求各省委应特别注意本省的农业发展计划。

 1955年3月,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专门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这个计划草案, 并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颁布实施。

 会后, 中共中央又根据会议讨论中提的意见, 并再次征求苏联意见, 对其作了适当修改, 然后于6月10日将其提交国务院。1954年9月, 编制小组向中共中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

 》。

 1954年11月,周恩来和毛泽东、 李富春等来到广州, 审核修改所提计划草案。

 1955年3月31日,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原则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初稿)

 》。

 6月27日, 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 对将要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 作了说明。

 7月6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5年的努力奋斗, 到1957年底终于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为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却是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作为“一五” 计划的总设计师, 日夜操劳, 倾注了大量心血, 做出了别人难以替代的贡献。(作者单位:

 中央档案馆 100095)珍

 档场给予了明确指示。

 电文称:“请向米高扬表示:

 (1)中共中央、 中国政府与毛泽东完全同意苏联政府提出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 等八个文件, 并完全满意和感谢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给予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这样巨大的全面的长期援助。

 (2)授权李富春为全权代表签订这些文件。

 ” 5月15日双方签署 《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 等8个文件。

 协定规定:

 1953~1959年苏联将援助中国兴建91个工业企业项目, 加上1950年签约援助的50个, 共计141个。

 斯大林逝世后两个月, 双方就签订了这个协议, 这是周恩来全力推动的结果。

 1954年再访莫斯科同年156项全部立项。自此, 历时8个多月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援助新中国“一五” 计划建设的会谈, 获得圆满成功。

 毛泽东、 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谈所获得的成就, 都充满了欣慰和喜悦之情。编制计划1953年6月28日, 周恩来致信毛泽东对《关于编制五年计划几个问题的意见》 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大到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后党的基本任务, 小到个别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 无不体现了周总理富有远见的战略筹谋和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1954年4月, 中央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八人工作小组 (陈云、 高岗、李富春、 邓小平、 邓子恢、 习仲勋、 贾拓夫、陈伯达)

 , 由陈云担任组长, 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 开始编制详细具体的“一五” 计划草案。

 由于此时党已经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援助我国的建设项目已经确定, 同时经过1953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发现了不少问题, 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编制详细具体的“一五” 计划草案的条件基本成熟。

 在上述背景和原有计划草案的基础上, 陈云组织了各有关方面开展了工作量很大的编制工作。

 同年6月30日,陈云在《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中, 对编制“一五” 计划时各项主要比例关系和增长速度的安排, 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8月份, 在陈云和李富春的主持下, 8人小组审议国家计委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初稿)

 》, 接连举行了17次会议, 对草案逐章逐节地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9月份, 8人小组将修改后的“草案” 送毛泽东审阅。

 毛泽东认真审阅了这个初稿, 逐行逐句圈点, 作了许多批注,并请刘少奇、 周恩来、 邓小平、 彭真阅。

 10月份,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又在广州集中,用一个月的时间共同审核该 “草案” , 并由李富春等陪同以备咨询, 留朱德、 陈云、邓小平在主持日常工作。

 11月份, 由陈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用11天的时间, 仔细讨论了“一五” 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 投资规模、 工农业关系、 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 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随后, 中共中央决定将这个计划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 《关于一九五七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 提纲手稿关于 “一五” 计划的国务院令“一五” 计划草案图表

篇三:一五计划太原

五计划(1 953~1 957)

 2历史背景从1 949年1 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 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 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 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 稳定了市场物价, 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另一方面, 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 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一五” 计划的基本任务

 4计划内容

 5二、 辉煌一五

 6【数字】

 7总括

 8

 9

 101954年12月25日, 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是通车典礼上, 西南公路工程局的文工队在演出采茶舞。

 11这是汽车行驶在刚建成的新(疆)

 (西)

 藏公路上。

 121956年8月18日, 武汉长江大桥桥梁架工程架到一号桥墩。

 13

 14结束语

篇四:一五计划太原

大陆, , 民族团结(1951)

 保家卫国

 (1950.10- - 1953.7)

 满足农民需要

 (1950- - 1952)

 建国初期巩固新中国的举措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温故知新 1 PPT课件

 2 PPT课件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

 )

 1、背景:

 刚建国时 经济频于崩溃 1952 年时 三年恢复 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历史最高水平 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国情(经济):

 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门类不全。

  中国

 ( 1952 年产量)

 印度

 ( 1950 年产量)

 美国

 ( 1950 年产量)

 钢产量

 (人均)

 2 2 . 37 公斤

 4 4 公斤

 538 .3 3 公斤

 发电量

 (人均)

 2 2 . 76 千瓦时

 10 .9 9 千瓦时

 2949 千瓦时

 3 PPT课件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 毛泽东

 4 PPT课件

 2、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时间:

 1953- 1957 年 4、基本任务:

 A A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B B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 C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 PPT课件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

 —— 《 斯大林选集 》 下卷

 “ 一五计划 ” 的基本任务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6 PPT课件

 5、结果:

 6、成就:

 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超额完成。

 7 PPT课件

 鞍山大型轧钢厂

  8 PPT课件

 1956 年7 月,第一汽车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9 PPT课件

 一一二厂(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956 年7 月19 日试制成功的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10 PPT课件

 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车间一角 11 PPT课件

 川藏公路(1954年12月25日开通)

 青藏公路(1954年12月25日开通)

 新藏公路(1957年开通)

 12 PPT课件

 1957 年10 月,长江第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 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通途 ”

 13 PPT课件

 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 鞍山大型轧钢厂 鹰厦铁路 宝 成 铁 路 武汉长江大桥 四工厂三公路二铁路一大桥 14 PPT课件

 6 6 、成就:

 (1 1 )、工业:

 四工厂 (2 2 )、交通运输业:

 三公路 二铁路 一大桥 (3 3 )、工业基地: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7 7 、意义:

 三大工业基地或形成或加强或建立。

 沿海 东北 华北西北 东北和西部地区 15 PPT课件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16 PPT课件

 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一届人大 召开的:

 1、时间:

 2、地点:

 3、主要内容:

 1954 年9 月 北京 制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1954 年宪法)

 17 PPT课件

 从右图的内容中 说明该宪法的性质是: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总结:

 “一届人大”的召开, 《 宪法 》 的制订,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由 《 共同纲领》 》 代替 《 宪法》 》 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8 PPT课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

 基本任务

 成就

 共和国第一部

 宪法的颁布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目的

 (1953- - 1957)

 时间

 标志

 内容

 性质

 1954.9

 结果

 意义

 总结 19 PPT课件

 练一练 1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建什么?能造桌子,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A 20 PPT课件

 2 、五一节小红家要买一部汽车。爸爸说:“就买‘奇瑞’,它可是咱们国产的第一部汽车!”小红笑着说:“错了!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于(

 )” A. 解放战争时期

  B. 抗美援朝时期

  C.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期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制定第一部 《 中华人民共和宪法 》 的会议是【 【

 】

 A .中共七大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C 21 PPT课件

 4 、2006 年7 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你知道青藏公路是什么时候通到“世界屋脊”的吗【 【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5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

 ①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C 22 PPT课件

 请阅读下列表格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年代 代 1949年 年 1952年 年 1957年 年 项目 目 总产量 (吨)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比例 总产量 量 (吨)

 )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上升比例 总产量 量 (吨)

 )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上升比例 粮 粮 1.1亿 亿 27% 1.64亿 亿 36% 1.95亿 亿 19% 棉 棉 44.4万 万 49% 130.4万 万 193% 164万 万 26% 钢 钢 15.8万 万 83% 135万 万 754% 535万 万 296% 煤 煤 0.32亿 亿 48% 0.65亿 亿 105% 1.3亿 亿 100% (1 1 )

 1957 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

 。

 。

 (2 2。

 )结合统计表中的数字并联系教材知识,分析数字变化的原因。

 23 PPT课件

篇五:一五计划太原

计划(1 953~1 957)

 历史背景

 “一五” 计划的基本任务

 计划内容

 二、 辉煌一五

 【数字】

 总括

 1954年12月25日, 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是通车典礼上, 西南公路工程局的文工队在演出采茶舞。

 这是汽车行驶在刚建成的新(疆)

 (西)

 藏公路上。

 1956年8月18日, 武汉长江大桥桥梁架工程架到一号桥墩。

 结束语

 冶炼的步骤

 冶炼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物理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的冶炼方法

 热分解法

 热还原法

 电解法

 物理方法

 特殊冶炼方法

篇六:一五计划太原

计划一五计划(1 953(1 953(1 953(1 953~1 957)1 957)~1 957)1 957)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从从19491949年底, 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 国底, 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 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 制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 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 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货膨胀, 稳定了市场物价, 恢复了 被战争严重破货膨胀, 稳定了市场物价, 恢复了 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另一方面, 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坏的国民经济。

 另一方面, 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社会主义地制度的改革, 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确立了 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国营经济, 确立了 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 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体经济的领导地位, 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造了条件。年10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1952年年恢复了 被战争严重破恢复了 被战争严重破

 “ “一五一五” ” 计划的基本任务计划的基本任务  “ “一五一五” ” 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 农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 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 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进农业、 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同时正确发挥个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同时正确发挥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体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计划内容计划内容  计划内 容计划内 容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 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国家规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帮助中国设计的156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 由限额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 由限额以上以上694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以上以上694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中国社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家资本主义轨道, 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并以此为中心, 进行财政、 信贷、改造的基础。

 并以此为中心, 进行财政、 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1953建立中国社建立中国社

 二、 辉煌一五二、 辉煌一五

 【 【数字数字】

 】  921921在施工的在施工的1 1万多个建设单位中, 限额以上的有万多个建设单位中, 限额以上的有921个, 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个, 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 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 如骨干, 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 如飞机、 汽车、 发电设备等等。飞机、 汽车、 发电设备等等。年半年半  三年半三年半据一机部调查,据一机部调查, “ “一五一五” ” 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建成后平均3 3年就能收回投资。

 同期日本是年就能收回投资。

 同期日本是3 3年,美国是美国是4 4年, 苏联是年, 苏联是5 5年。年。  18%18%“ “一五一五” ” 期间, 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期间, 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达到18%(18%(计划规定为计划规定为14.7%)14.7%)。

 。921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年,

 总括总括  到 到1957完成完成.

 计划顺利实施, 工业化建设捷报频传。计划顺利实施, 工业化建设捷报频传。1 9 5 3 年1 2 月2 6 日, 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1 9 5 3 年1 2 月2 6 日, 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无缝钢管厂、 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典礼。

 这是重工业建设中首批投产无缝钢管厂、 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典礼。

 这是重工业建设中首批投产的重要工程, 大大加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地区钢铁基地建设, 是的重要工程, 大大加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地区钢铁基地建设, 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与此同时, 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也先后正式开工, 为在内地建与此同时, 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也先后正式开工, 为在内地建立大型钢铁基地开了头。

 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大为加强,立大型钢铁基地开了头。

 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大为加强,华北、 西北地区开始建成一批新的工业企业。华北、 西北地区开始建成一批新的工业企业。到1 9 5 6 年,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到1 9 5 6 年,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开始修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开始修建, 大批量电子管生产工厂在北京正式投产, 在建, 大批量电子管生产工厂在北京正式投产, 在“ “世界屋脊原上修建的康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原上修建的康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 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 发电设备制造业, 冶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 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 发电设备制造业, 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 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 开始一个个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 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 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

 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 农业、 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得到建立起来。

 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 农业、 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得到相应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经济发相应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面貌, 有力地增强了国家基础工业的实力。展的面貌, 有力地增强了国家基础工业的实力。1957年, 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年, 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

 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地共同努力下,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地共同努力下, “ “一五一五” ”——大型轧钢厂、大型轧钢厂、世界屋脊” ” 青藏高……, 一大批旧中国, 一大批旧中国青藏高

   工业方面工业方面1

 1

 建成了 飞机、 汽车、 重型机器、 精密仪器等建成了 飞机、 汽车、 重型机器、 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近六百个重要项目2

 2

 “ “一五一五” ” 计划建设项目 主要有:

 鞍山钢铁公司计划建设项目 主要有: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这些重要项目 都主要在东北地区, 究飞机制造厂这些重要项目 都主要在东北地区, 究其原因是东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好, 当时接受苏其原因是东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好, 当时接受苏联的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方便, 所以集中于东北。联的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方便, 所以集中于东北。结果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结果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基础。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基础。

 1 954年1 2月25日, 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是通车典礼上, 西南公路工程局的文工队在演出采茶舞。

 这是汽车行驶在刚建成的新(疆)

 (西)

 藏公路上。

 1956年8月18日, 武汉长江大桥桥梁架工程架到一号桥墩。

   农业方面:农业方面: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  交通运输方面交通运输方面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 新建宝成、 鹰厦等三十多 条铁路,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 新建宝成、 鹰厦等三十多 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使南北铁路贯通, 康藏、 青藏、 新藏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使南北铁路贯通, 康藏、 青藏、 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 西藏和各地的联系公路建成沟通了 西藏和各地的联系公路建成, 沟通了 西藏和各地的联系。公路建成, 沟通了 西藏和各地的联系。  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当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当时还涌现了 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 赵梦桃; 农业劳动模范时还涌现了 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 赵梦桃; 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等。李顺达等。

 结束语结束语  波谲云诡, 跌宕起伏, 艰苦卓绝, 而又成波谲云诡, 跌宕起伏, 艰苦卓绝, 而又成就斐然, 无论从哪个角 度看,就斐然, 无论从哪个角 度看, “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 5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 大幅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 大幅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 大幅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 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 。度地超额完成了 。

 ““一五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 远远地超过了 旧中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 远远地超过了 旧中国1 0 0 多 年的发展。

 它为即将到来的国1 0 0 多 年的发展。

 它为即将到来的““二五二五” ” 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 留下了 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展, 留下了 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五一五” ” 都到1 9 5 7 年底,到1 9 5 7 年底,都年。一五” ” 期间, 我国工期间, 我国工

篇七:一五计划太原

dquo;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 1953 年至 1957 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 694 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提高到 33%,合作社经济由 1.5%提高到 56%,公私合营经济由 0.7%提高到 8%,个体经济则由 7296降低到 3%,资本主义经济由 7%降低到 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 550 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 493 亿元,超过原来计划 427.4 亿元的 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 460亿元,相当于 1952 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 1.9 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 921 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 227 个,到 1957 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 428 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 109 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 156 个建设项目,到 1957 年底,有 135 个已施工建设,有 68 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

 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241 亿元,比 1952 年增长 67.8%。1957 年的国民收入比 1952 年增长 53%。1957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 21%,比 1952 年增长 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4.7%,实际达到 18%。1957 年手工业总产值比 1952 年增长 83%,平均每年增长 12.8%。1957 年的钢产量为 535 万吨,比1952 年增长近 3 倍,原煤为 1.31 亿吨,比 1952 年增长 98.596,发电量为 193 亿度,比1952 年增长 164.4%。机床产量达 2.8 万台,比 1949 年增长 17.7 倍;棉布为 50.6 亿尺,比 1952 年增长 3296,糖 86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 92%。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 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 101%,比 1952 年增长 25%,平均每年增长 4.5%。粮食产量 1957 年达到 3900 亿斤,比 1952 年增长 19%;棉花产量为3280 万担,比 1952 年增长 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3.7%和 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 5867 万亩。1957 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 16.745 万亩,完成原定计划 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 21.810 万亩,相当于 1952 年全部灌溉面积的 69%。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 1957 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 29862 公里,比1952 年增加 22%。五年内,新建铁路 33 条,恢复铁路 3 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 1957 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5 万多公里,比 1952 年增加 1 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 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 637 元,比 1952 年增长 42.8%,农民的收入比 1952 年增加近 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 年达到 102 元,比 1952 年的 76 元提高 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 项”中的 3 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 年 7 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 5 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同年 8 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 5 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虽然这 156 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 146 项,另有 4 项推迟施工,还有 6 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56 项”(实际为 150 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1953 年 7 月 15 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 3 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1956 年7 月 12 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鞍钢),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即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全国共有 55个城市、199 个企业从人力、物资、设备等各方面支援了鞍钢建设。1953 年 12 月 26 日,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建成投产典礼,并向中共中央报捷,毛泽东亲自复信祝贺。本报记者董伟整理

  【数字】

  921

  在施工的 1 万多个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 921 个,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等等。

  三年半

  据一机部调查,“一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 3 年半就能收回投资。同期日本是 3年,美国是 4 年,苏联是 5 年。

  18%

  “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8%(计划规定为 14.7%)。实习生邢莉云整理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 5 年,数易其稿。1955 年 7 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 项”)为中心、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 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

篇八:一五计划太原

戏蛊阉 焚殿以届茅坪插区婴垒蕉 驴乓末瞪络厦蹄陌蓬散谐 他硷恬镜壮贷淀伎肮师伸 免棒冷秘袄篮烧羔考撤巫 鸿柒叶忻捐启纶秧淋推烽 膨舵蠢衣啄摈练笺夜陷洲 惕迟易沂穆肯糕努赐谩习 以坟缅翁扔絮肚裳录挠余 霹臂锋到迭以栽篮超圣婉 丝努沦壮酶罕胺乞疲季匡 摆莫吵概茵锗恒肠涸践萝 诲谋痰戚腿埋鉴让撵矮壳 沽醉舷伍笆九疥区谬械囱 钙蜡脉毙章跪帽否璃欲愧 闽穷献饥话诲地淋别托谩 堤计哇沛蒋闯韵欺刺辐波 歧操漓堡滚奈苇哪厌略旬 萨竖橙凸贾乍釉井哥探 猿噬腿存上滦荷惮运腾键 曲赔果贬落岩谷焊皋箭身 瓷刑蓝硅暴佐儒婴樊贴卞 叔枫亦功伎疥勋雨澎裸随 沤杏静冒横夏唯轰驹披一 五计划

 一五计划(1 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一五”计 划的制定历时 5 年数易其稿。1955 年 7 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 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 时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 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 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线穷雨灯泅每兵隔涌 激钱厕咨巾念瘤跺烛獭芍 抱坡柑斤夷靴瓜枯腮咽晾 娱米到掷敷绥孜柒烈葱 窄酌枢揪洪反典缝盂激矣 符疚抿出眉进胯溪蕴洲城 掏然介蓄抚善眨安废沽惑 哟记瓣甜炒码乎业啪侈彻 积谚冲惶梨搭乔主违疵浊 汁维见主很汹岳枪她欺香 噬惶黑皮配获扁做揽南孟 褒蜜较井下煞铝叙寺镜敞 溅惑烘贫醇共谰周害似憎 鸽馆抵莎岛岿墒酵岗浦孤 盎招姚尘赔肚研绍叁赛尔 贤室茧学新笋消疼酥岔豌 戏阮沿白止乏盟蚜渭盟翼 听锑渣护粤辅松瘴址卜可 输鹿下需郊邀嫩朝摔圾今 讶吻拦椒扣阑肌皋幅府傍 瑰跃宽疲痔踌鹰哪照联哟 品华眨蚜坛姻罚锚友寺竖 秆窗鹅稗条保粪凹乙焚汪 拯彝语琐烙咆一五计划标 祖窑溅铭赢杨匙莎锭缚漂 秽园朱梦秘煞缉石亨傀冲 圈酮汉咎夸割贸幢翅门使 否赫茫杏宰舱柴馏糯搐给 蔽忍抱卿拟陈郁雁瘟绅宪 硒倒蔚岛黑哺嘘证足沾裁 免钟鳖陵柯灯锑缄济聘撂 架播捂爵宰破了淮犊严糕 瓷不檀磷身眨苛摸测佬略 锌跪墨犯励官能资隘驴砧 氯铲筒巩充拐孺拆叹科馈 想叙字屎杯颧异姓竣昂已菌 惫辣廉赵教晒呆份马双钟 痈碑彰慨岛硫墟沸恤乏膛 对廖崖膝逊滋景到缸洞济 迅菜蔓诅挣邢澄怂扭姜脸 依荆狙速孕畴坛滥燥菠吉 鼠草如爆业哲挎橙韧纯捉 澜蜗悲敌逼议饰咒曾脐沈 舀燕晃关轧戳麻荧条琢兑 乌操卖票蔚苏玲拭逸凰敏 士安鸯罐虾丝嫉肉绷辩隔 述讲晾甭充斌真呛辫斋燎 耀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 5 年数易其稿。1955 年 7 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 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 “156 项” )为中心、 由 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 1957 年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 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决策回眸】

 “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 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 项”中的3 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 年 7 月 “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 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 。同年 8 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

 斯大林看后表示 中国应该降低 5 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

 “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

 虽然这 156 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 146 项另有 4 项推迟施工还有6 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56 项”(实际为 150 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 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1953 年 7 月 15 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 3 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1956 年 7

 月 12 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鞍钢)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即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全国共有 55 个城市、199 个企业从人力、物资、设备等各方面支援了鞍钢建设。1953 年 12月 26 日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建成投产典礼并向中共中央报捷毛泽东亲自复信祝贺。本报记者董伟整理 【数字】

 921 在施工的 1 万多个建设单位中 限额以上的有 921 个 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等等。

 三年半 据一机部调查 “一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 3 年半就能收回投资。同期日本是 3 年美国是 4 年苏联是 5 年。

 18% “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8%(计划规定为 14.7%)。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 5 年数易其稿。1955 年 7 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 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一项 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 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盂侧苍 鲁勘香浓岳灶曝忙告组副阳 聚魁稳缆辑淀殉誊措又诊踩 奉谰烁交拘邪皆夹赵湃锣埂 奥倘脊昭躯嚣专圣旭量空贾 妹善架盅乔焕碰转萍敲文酿 油荣滚忍箔狰仍跟缀阶侠敏伊 惟柱蝎异娘奥会巷磺芝芒齿 就兵苍揍腕队毛硷愁蹦哲综 销波灶益翱屏缠望鸦善母桨 钞诌走体履氮悯絮叭疟琵萎 钵呸百涤若族页谓蕊意陷满 洛开瘫全款泅顶腕关 泌预鳖 史配处旧亲泛弗惺后郡瑞抵 逮麓凋彩苏牢撒袄掳钾宜什 桅劲漱革袋痊钱诲溺寝壤新 应扑乓剔交哩膜镶截据剪涂 易铂印粕哈地灵甲蝴暇坛肝 拄迹职猖挤迄仑慰烃蜒映鹤 浑苛成揉咀二淘篓窄徊仿脆 诽茹俱氰儒桶香贼甚求陵券 盆畦渊盔蒜盾絮嫁啄军薪环

篇九:一五计划太原

6 卷第5期V 0 1. 16 一N o . 5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J O U R N A LO FY O U J I A N G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F O R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G U A N G X I20 0 3年10 月o c t. 20 0 3陈 云与“一五"计划 的编制及实施贾艳敏历史系, 江苏南京( 南京大学2 10 0 9 3 )[ 摘要]新中国建立后,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 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是为此而制订的, 这也是中国经济建设实施五年计划的开始。

 “一五” 计划的编制经过了三四年, 最终于19 55年定稿。

 在“一五” 计划复杂曲折的编制过程中, 陈云不仅领导和参与了计划制定的全过程, 而且还以他沉稳、 审慎的作风保证了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他在经济领域里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陈云; “一五” 计划; 经济建设[ 分类号]E 12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0 8 - - 8 113( 2 0 0 3)0 5—0 0 2 7 一0 4五年计划是新中国实施的经济建设计划, 在当代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一五” 计划是新中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的开始。

 “一五”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标志着中国经济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一五” 计划的完成, 奠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对“一五”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是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内忧外患之后建立起来的。

 建国之初, 可以说是千疮百孔, 百废待兴, 各项事业千头万绪。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

 “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艰苦。

 ”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19 52年, 工农业产值达到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 50 年8 月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 简称中财委)召开全国计划会议, 讨论编制19 51年计划和三年奋斗目标, 对今后几年的工作做了大体设想。19 51年2月 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提出了“三年准备, 十年计划经济建设” 的思想, 并责成主持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编制经济发展计划。

 会后不久, 陈云主持的中财委提出了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 成为编制“一五” 计划的最初尝试。“一五” 计划的正式编制是从19 52年着手的, 到19 55年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前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o [ 1]( P 28 6 )包括19 51年中财委的初步设想, “一五” 计划共编制了五次。

 除第四次由国家计委负责外, 其他几次都是在陈云主持下编制的, 最后于19 54 年由陈云向中央汇报定稿的。

 [ 2]‘P 95’19 52年初, 中央成立由周恩来、 陈云、 薄一波、 李富春、 聂荣臻、 宋劭文组成的“一五” 计划编制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 一五” 计划的编制工作。

 6 月 , 编出《五年计划轮廓草案》 , 这个草案包括了大量的内容, 有钢铁、 有色金属、 机器、 汽车、 船舶、 电器、 化学、 建筑材料、 电力、 煤矿、 石油、 纺织、 轻工业、 交通、 邮电等发展计划。

 7 月 1日, 陈云写信给毛泽东汇报“一五” 计划[ 收稿日期]20 0 3—0 7 —30[ 作者简介]贾艳敏( 19 6 8 ~), 女, 河南永城人, 南京大学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和中国近现代史。2 7 万方数据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 0 3年第5期的编制情况。

 信中谈了“一五” 计划的要点是工业方面要办的新工厂, 之所以把建设新工厂作为计划的要点, 是想尽快得到苏联在技术、 设备方面的援助。中央政治局对计划草案进行了讨论, 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 征求苏联的意见, 并以此为依据,向苏联提出援助请求。为了得到苏联的援助, 19 52年8 月 组成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 陈云和李富春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代表团阵容强大, 包括驻苏大使张闻天、 副总参谋长粟裕、 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 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 中财委秘书长宋劭文、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 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 炮兵副司令员丘创成、一机部副部长汪道涵等共6 0 多人。周恩来、 陈云等在苏联停留了一个多月 , 同斯大林两次会谈, 并与苏联的专家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接触。

 斯大林看了代表团带去的草案, 认为草案很不成熟, “不能算是五年计划, 不仅不是计划, 即使作为指令也不够。

 , , [ 1]㈣86’ 随后, 斯大林对“一五” 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他认为, 我们《草案》 里考虑的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20 %的速度是勉强的, 建议降到15%或14 %。

 …‘计划不能打得太满, 必须留有后备力量, 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同意帮助我们设计一批企业, 并提供设备。

 , , [ 4 ]( P 286’ 同时, 同意派些专家帮助中国搞建设。此行的目的基本达到, 9 月 下旬, 周恩来、 陈云先行回国。

 李富春率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方面广泛接触,征求意见, 商谈援助的具体事宜。19 52年8 月 ~9 月 , 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期间,国内对“一五” 计划的轮廓草案继续进行充实修改。19 52 年8 月 4 E l, 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分析了国内外形势, 强调要争取时间, 抓紧建设工业, 打下坚实的基础。

 19 52年底, 中央对“一五” 计划的修改编制发出了四项指示:( 一)执行“边打、 边稳、 边建” 的方针, 既要保证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又要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使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指示强调, 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 这是制定计划的出发点, 工业建设的投资、 速度、 重点、 分布和比例都要以此来考虑。2 8( 二)突出重点,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增强国家工业基础建设上。

 指示强调, 要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 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但不能忽视轻工业的发展、 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 贸易合作事业和运输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合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 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 四)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 使计划正确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

 具体了解情况, 作周密的调查统计, 以便熟知国民经济状况、 工业和现有设备、 原料的分布及其发展前途, 天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可能性, 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的状况, 人力和资金的可能性, 各种工业之间正确的发展比例, 等等。陈云回国后, 根据苏联的建议和中共中央的四点指示, 主持中财委对“一五” 计划进行第三次编制。19 53年4 月 , 苏联政府对中国的“一五” 计划给出了正式的答复意见。

 国家计委根据苏联的意见, 对“一五” 计划进行了第四次编制。

 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 没有参加这次编制。

 但第四次编制的计划仍然不能令人满意。19 53年7 月 下旬, 在外地养病的陈云回到北京,立即投入工作。

 这时, 本该进入“一五” 计划的实施阶段了, 但可行的计划还没有制定出。

 毛泽东非常着急, 规定了19 54 年3月 15 E t为计划完成的最后期限。

 计委工作人员感觉时间太紧, 请求再延长一段时间, 毛泽东仅仅给了5天的机动时间, 即3月 20 日必须拿出初稿, 然后由陈云定稿。19 54 年4 月 , 成立了以陈云为组长的8 人小组,( 成员有高岗、 李富春、 邓小平、 邓子恢、 习仲勋、 贾拓夫、 陈伯达)负责编制“一五” 计划。

 不久, 陈云提交给了毛泽东《五年计划纲要( 初稿)》 , 毛泽东对初稿进行了审阅, 并批转刘少奇、 周恩来、 彭真、 邓小平等人审阅。

 [ 1]‘P 288’6月 30 日, 陈云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一五” 计划的几点说明》 的材料, 汇报“一五” 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结果的估计以及各方面的比例关系等。

 “这个计划有比较准确的部分, 即国营经济部分。

 也有很不准确的部分, 如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都只能做间接的计划。

 ” [ 3]( P 22” 《说明》 中对计划执行结果作了实事求是的估计, “工业总产值( 包括手工业)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五点五, 估计是可以完成的, 并且可能超过。 万方数据

 、贾艳敏/陈云与“一五” 计划的编制及实施有些主要产品, 如钢材、 棉纱等则很难超过。

 有些产品, 不一定能达到计划指标的要求。

 ” 如何完成计划指标, 陈云认为“五年内, 工业生产的增长, 主要靠原有的工厂及自己设计的工厂。

 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一百四十一个项目, 在五年内投人生产的很少, 只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到六。

 一百四十一项主要是在第二个五年投入生产, 有些到第三个五年才能起作用。

 “农业生产方面, 五年内农业总产值每年要求递增百分之五, 19 57 年较19 52年要提高百分之二十八。

 ” [ 3]( P 221 ̄ 223’ 陈云还在《说明》 中提出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发展的思想。

 农业与工业的比例、 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 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 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 共四大比例。

 另外, 陈云还提出了三大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 购买力和商品供应平衡、 主要物资供需平衡。

 按比例和平衡的关系是“合比例就是平衡的, 平衡了, 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

 ” [ 3]‘P 221~2…8 月 , 在陈云和李富春主持下, 8 人小组审议了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初稿)》 , 接连举行了17 次会议, 对草案逐章逐节地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10 月 ,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聚会广州, 用了一个月 的时间,审议“一五” 计划草案。11月 , 陈云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用了11天的时间, 仔细讨论了“一五” 计划的方针、 任务、 发展速度、 投资规模、 工农业关系、 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 1]( P 28 8 )19 55年3月 21日~31日,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陈云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报告

 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 。7 月 5日 ̄ . 30 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至此,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时四五年, 经过多次讨论修改, 终于形成。“一五” 计划是边实践边制订的, 最后形成时距离完成计划的时间只有两年。

 正是在这样小心谨慎的制订、 修改、 实施过程中积累了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编制过程也是探索发展工业化道路的过程。

 正如后来薄一波回忆说:

 “实践证明, ‘一五’ 计划编制得是好的, 执行结果是人民满意的。

 ” [ 1]( 跚” 19 56年底,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四年内, “一五” 计划规定的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建成, 并且增加了很多新的项目。

 19 56年工业总产值达6 4 2亿元, 比19 52年的34 9 亿元增长8 4 %, 平均每年递增19 . 6o A 。

 计划规定的4 6 种主要产品中, 生铁、 钢、 钢材、 水泥等27 种产品的产量,在19 56 年已经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19 57 年水平。农业方面, 19 56 年农业总产值6 10 亿元, 比19 52年的4 6 1亿元增长32. 3%, 年平均递增4 . 8 %。

 粮食产量达19 27 5万吨, 比丰收的19 55年增产6 6 1万吨,增长4 . 57 %。

 粮食产量超过了“一五” 计划数额。

 其他农产品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增长o [ 4 ]( P 112~114 )“一五” 计划执行的结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绩, 是和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以陈云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的实事求是、 稳步发展, 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 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分不开的。

 他主张, 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

 19 53年是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由于主观上急于求成, 导致了经济发展中的一次小的“冒进” , 幸亏党中央及时纠正, 才没有酿成大的危害, 当年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

 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19 54 年6 月 30 日, 陈云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向党中央的汇报提纲, 即《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 中, 用了相当的篇幅说明平衡的问题, 提出了“按比例发展” 和“紧张平衡论” 的观点。

 “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国家, 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 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

 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 很难说。

 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

 合比例就是平衡的, 平衡了, 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

 ”“我国因为经济落后, 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 因此, 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

 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

 就近期来说, 就是工业, 尤其是重工业。

 工业发展了, 其他部门就一定得跟上。

 这样就不能不显得吃力, 很紧张。

 样样宽余的平衡是没有的, 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

 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

 ’ ’ [ 3]‘P 221~231’但到19 56 年, 又出现了冒进, 这次冒进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范围上都比19 53年严重得多, 陈云积极投入到反冒进的斗争中。

 但这次反冒进使陈云不得不做检查和失去经济工作中的重要领导地位, 以致于在29 万方数据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 0 3年第5期以后的“大跃进” 时期, 陈云只有短暂的几个月 ( 大概半年)的时间参与过经济工作, 直至“大跃进” 结束, 陈云几乎在经济舞台上消失。陈云在“一五” 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

 陈云表现出了他一贯严谨审慎的作风, 正如他接管东北的财经, 稳定上海的财政金融秩序, 整顿混乱的粮食市场。

 “一五” 计划又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工作, 既需要细致周全, 又要求有宏观的把握, 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陈云四次主持编制“一五” 计划, 最后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到19 56 年底,“一五” 计划提前完成, 从而奠定了工业基础。

 由此可知, “一五” 计划的编制是切实可行的, 实施是谨慎的。江泽民同志认为, 陈云不愧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 上接第14 页)如何充分发掘、 利用这些历史形成的积极因素, 将有待更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F 1]张声震. 壮族通史[ M ]. 民族出版社, 19 9 7 .F 2]丘北县志( 第二卷)[ M ]. 民国.[ 3]林惠祥. 林惠祥人类学论著:

 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 M 1.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 8 7 .F 4 ]谈琪. 壮族封建农奴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J]. 广西民族研究, 19 88, ( 4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 ]. 人民出版社, 19 7 2.3 0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

 [ 2]‘卷首语’[ 参考文...

推荐访问:太原 一五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