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论析

薛新国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文化底蕴,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中国构建一切价值体系的基本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成为当时落后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任务尤为重要和艰难。由此出发,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着重批判了不顾落后国情,离开生产力发展而空谈社会主义,并急于“过渡”的“左倾”错误思想。

民主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1]379。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之一,民主与社会主义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列宁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2]201民主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是和专政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和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表现形式。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37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明国家类型。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奴隶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第一个剥削形式,随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奴隶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

社会和谐是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面临着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把各种异化的社会关系颠倒过来,使人回归自身,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更自觉地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价值目标。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根本变革是个人自由实现的决定性条件。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自由不是超阶级的,在阶级社会中,它本身具有阶级性。资产阶级的自由观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是为私有制服务的。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权力应该为人服务,而人不应该成为国家权力的工具和附庸。人类所追求的国家应该是符合人性和理性的国家。人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自由和社会主义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自由的实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实现个人自由的积极力量和经济条件。自由王国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平等意味着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平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平等要求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私有制是社会改革的障碍之一。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它不可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真正平等。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公正受生产方式的制约。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脉。公正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公正观念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变,而且因人而异。不能从静态的维度,理解、认识公正理念,而应从动态的维度,把握公正理念。公正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防止将公正抽象化、理想化。自由、平等和公正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公正蕴涵着平等。恩格斯指出,“平等是正义的表现”[4]668。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公平正义。

价值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任何时代的价值观念,都不仅是对这个时代物质经济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念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五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对良善等崇高价值目标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价值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丰富而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164“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164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传统文化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历史虚无主义;
二是文化复古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7]

齐桓公“尊周而富强其国”的理念,荀子的税收改革、商鞅变法以及西汉的盐铁专卖、宋朝的王安石变法等改革,都是以国家富强为目的。《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8]367意思是老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老百姓富裕,国家才能安宁。孔子在《礼记· 缁衣》中提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9]96。《荀子·哀公》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0]118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1]104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2]258的“民贵君轻”说。《春秋谷粮传》记载:“民者,君之本也。”[13]63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指出:“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14]2可见,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西汉政治家贾谊在《新书·大政》中指出,“民者,诸侯之本也”,“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15]338。《汉书食货志》曰:“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16]11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理念,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关注民生,只有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在当今中国的升华。

在治国安邦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比如《周礼》讲“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左传》讲“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均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指人类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包含着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而不同”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多元互补关系。“和而不同”可以作为“人类共同价值”民主的基础。《周易·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天奉时。”[17]63-64《中庸》将自然之和表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8]271《管子·五行》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声。”[14]865这些理念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中。

庄子的“天放”,明清时期罗汝芳的“纵横任我”,黄宗羲的“专制制度乃天下之大害”等思想,都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提出了追求自由的口号。比如,邹容提出“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的呐喊,孙中山提出“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理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解放。

孔子的“泛爱众”[19]4、墨子的“不偏富贵”[20]1037 等思想,体现了平等的价值理念。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主张“等贵贱、均贫富”[21]996,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22]24的理想社会,均具有平等的价值内涵。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论述了他的大同理想。他认为,他的大同世界是“人人平等”的。他所谓的平等,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耕社会,农民阶级的平等观念,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带有空想的因素,因此,这些平等价值不可能实现。

殷周时期,中华文化进入重视礼乐制度的时期,强调通过一定的礼制更好地调节社会关系,使社会政治进入有序的文明形态。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极为宝贵而丰富的思想材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9]134,儒家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韩非子》记载了“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23]228,《荀子》记载了“上公正则下易直矣”[24]278,均突出了不偏倚、重公平的社会理念。《礼记·礼运》中记载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5]88的价值理想。后者被孙中山赋予革命的内涵。“天下为公”可以作为“人类共同价值”正义的基础。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张,希望建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对后世影响深远。张载的“公平则是非皎然易见”,吕坤的“公欲”等思想,体现了公正的价值理念。韩非子使用过“均贫富”的概念。墨子提倡“兼爱”,主张利益共享,惠及人人。这些公正思想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变为现实。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意思是,法律只有不攀附权贵,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26]207,郑国的“铸刑书于鼎”,商鞅的“立禁”,李悝的《法经》等思想,均体现了法治的价值理念。

中国古代就有明确的国家意识。比如,《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的思想,这里的邦就是国家,“民”是邦国之本。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观念体现的都是一种国家意识。康有为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国家,他所追求的大同世界,是有国家和政府的,所实行的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他把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极度地美化和理想化。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要建立“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大同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等思想,就体现了敬业的价值理念。墨家主张“尚力”,意思是崇尚个人自己的力量。“非命”,意思是否认外在的命运,主张依靠自己的勤奋,取得成功。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27]118

《论语·子路》记载:“言必信,行必果。”[19]138强调做人应诚实守信,承诺别人的事情要尽可能办到。《论语·为政》记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9]21意思是做人应讲究信用。《论语·阳货》记载:“信则人任焉。”[19]181意思是做人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身致其诚信”,“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28]153。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将“诚”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提出:“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29]509这些观念与社会主义诚信价值的理念是一致的。

仁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范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和为贵”“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扶贫济困”等仁爱思想,就体现了友善的价值理念。“以德服人”可以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和平的基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以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发展的基础。“仁”是儒家学说的最高原则。“仁”是一种境界,是最完美最善良的价值。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11]105意思是人们要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论语》里讲,“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30]31。《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31]75。《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呼与人为善。”[11]72意思是做人要善良。《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164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公平的基础。《孟子·离娄下》记载:“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11]185这里的仁者是指充满慈爱之心、心怀爱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记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14意思是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考虑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孩子。这些观念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的理念是相契合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脉络。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齐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革命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比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命文化倡导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比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些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洋溢着时代精神。革命文化孕育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品格。革命文化彰显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大力弘扬这些革命文化,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更不能虚无;
历史不能割断,也不能虚无,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总结和汲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历史经验表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待革命文化,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曾经是欧洲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流派。历史虚无主义将虚无主义引入历史领域,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革命领袖,贬损英雄人物。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32]113。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搞乱人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否定革命文化,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必然使人民思想混乱。少数人提出“告别革命论”“革命无用论”“革命破坏论”等,否认历史进程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定革命,鼓吹改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中国共产党对待自己的历史,应该自我肯定,不能自我否定。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更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历史虚无主义反对的是唯物史观,其实质和根源是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在当今中国的典型表现。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明成果。先进文化相对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而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上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33]19价值先进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民族融合或冲突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本质上由其所提倡的价值观的生命力、亲和力、持久力所决定。中国目前的价值观念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代表。社会主义价值观则集中展现了新时期中国的价值追求,起到凝聚中国道德价值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前进的指引,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文化安全的目的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进而捍卫国家的整体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主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文化主权是国家在文化领域内拥有的最高权力。文化主权具有独立性。文化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独立性,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最高文化权利的象征。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主权必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文化主权的主体是国家。中国的文化主权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国家是文化主权的行使者、代表者和实现者。

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环境是价值观念的存在基础。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又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的根脉,文化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质基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根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不是颂古非今。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并不是要走向文化相对主义,更不是迷信西方文化。文化上的交流互鉴,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反对文化排外主义。西方文化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世界文化发展单一模式”论,不符合中国国情,也行不通。

猜你喜欢革命价值观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来源 思想 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