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在要素的叠合与衔接研究*

燕学博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脱贫攻坚是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对贫困家庭或个人采取的精准扶贫与脱贫的实施政策。而乡村振兴则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以消除相对贫困为目标而采取的整体战略,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实现治理、产业、生态、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高阶发展,对脱贫攻坚具有很强的内在承接性和递进性,而探索两者之间承接和递进的内在耦合关系,是指导两者之间协同推进与衔接的行动基础[2-4]。

耦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协同产生增力,完成任何单一体系或不完全体系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使得被耦合的体系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因此,讨论耦合需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需要推进国家政治角色、政府执行角色、乡村治理角色,整合农村地区人、资源、产业等发展要素,分类施策,理清关系,清除制度环境、行动过程和行动绩效上的可能梗阻,实现乡村振兴对脱贫攻坚的巩固。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之一。随后在2018年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由此进入协同推进期。

在协同推进期,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都与脱贫攻坚政策意见相伴出现,并在多种场合下被反复强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并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则要求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这一系列政策都在强调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不是两个相脱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期,关于二者的有效衔接问题已经被提及,但此阶段的工作重点仍保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集中资源为贫困地区迈向乡村振兴巩固基础,以缩小农村地区发展的差距[5]。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同年10月,党中央又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二者的有效衔接表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强化了有效衔接的重要性[6-9]。2021年3月,《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正式发布。至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顶层设计正式确立。

从“协同推进”到“有效衔接”,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已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布局,基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二者的有效衔接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衔接从缩小城乡差距着手,实际上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从阶段划分而言,脱贫攻坚成为过去,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3.1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

3.1.1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当前我国贫困特征发生变化,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持,为贫困人口创造稳定的收入,就会重新致贫。有的地方靠简单的入股分红、分钱分物方式进行帮扶,这只是暂时的,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激发出来,分红分钱只会扼杀贫困群众劳动脱贫、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助长“等、靠、要”的思想。所以,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3.1.2 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化与开发

贫困地区资源短缺是该地区脱贫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要素不足,生产效能波动性很大,使该地区的人口极易因灾返贫。因此,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改变贫困地区资源匮乏问题,就需要因地制宜,优化与开发当地资源,或配置输入短缺的发展资源。

3.1.3 缩小城乡差距

在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下,走向城镇的农村人口在收入和获得社会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会催生出的新的贫困。农民工等城市务工群体返乡养老、就医、贫困等问题被农村化,形成新的社会分化与分层,从而使城市化后的农村人口落入贫困陷阱,形成多元多维度的贫困。因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新时代脱贫工作的重要任务。

3.2 当前乡村振兴的目标与任务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已有明确说明,就是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要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使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项重点、一个加强”。“三个重点”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一个加强”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从内容上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对乡村振兴目标的具体安排与落实,党的领导下乡村的发展、建设与治理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现手段。

4.1 贫困的根源与振兴的要素

贫困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致贫因素。一是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基础相当薄弱,导致收入渠道脆弱,稍有不慎便返贫;
二是产业基础因素,脱贫攻坚工作中“造血”功能没有被最大化巩固,导致“断奶”就返贫;
三是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在前期政府“婴儿式”帮扶过程中,形成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内生脱贫动力严重不足,萌生了越穷越光荣的遗留思想,导致脱贫的虚化,政府放手便返贫;
四是贫困家庭成员多为老弱病残或孤寡人员,家庭成员劳动能力不足,劳动技能欠缺,无力外出打工且当地劳动就业机会缺乏。上述因素是贫困的根源,也是脱贫攻坚任务的发力点[10]。

乡村振兴的核心始终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进一步促进当地生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振兴需要盘活当地生产资源与环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与振兴。

发展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现实基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长效脱贫和持续增收的根本措施,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当前,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下,依然有很多地方脱贫的根基还不牢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还面临相关发展要素的制约,外部环境和市场形势变化也增添了不确定性。要加强对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后续扶持,培育产业自身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保障。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的巩固拓展与产业振兴的当前任务在内容举措、政策体系、参与主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统一性。一个地方是贫困还是富裕,一方面是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基础条件所决定,二者之间要协同发展、有效衔接,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共性要素。

4.2 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的叠合要素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叠合要素归纳为劳动能力、志向水平、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所谓的叠合要素,是指两个共同发展的事物中所存在的共性因素。

劳动能力是指人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二者构成了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即法律上所指的劳动行为能力。

志向水平,亦称“抱负水平”,指在做某件事之前,对自己所能够达到的成就目标的预估。预定目标是行动者为自己确定的一种标准,以此来估量和设想劳动或操作活动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并常常以此来衡量自己的成就。

资源环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山林、水、矿产、动植物等游离于劳动者之外的一切环境条件,又可分为整体环境和局部环境。

产业基础主要指当已经形成规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农业、旅游业、工业等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基础设施和匹配的自然条件。就农业而言,传统农业底层结构要素已经形成的规模化生产活动所需要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

4.3 发展要素的叠合

脱贫攻坚要素方面,通过对贫困家庭外部资源的挖掘和政策扶持,结合贫困人口实际劳动能力,进行必要的劳动培训,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并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攻坚。

产业振兴要素方面,通过对当地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开发利用,并整合外部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产业振兴[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无论针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还是鼓励农民的创新创业,其依托的条件是一样的,要素是叠合的。不同的是脱贫攻坚是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支持,补齐劳动者和地区发展的短板,产业振兴是对乡村人才的帮扶支持,匹配整合优质资源。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而乡村振兴则是实现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使已经摆脱贫困的群众不再返贫。只有认识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一致性,从深层次上把握二者衔接的根本要素,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

5.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与耦合

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具有要素上的叠合,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但乡村振兴相对于产业振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需要准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统一性,并抓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的叠合要素,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图1展示了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的内在要素的叠合,并揭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耦合机理[12]。一个地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在政府有效治理下,充分挖掘开发乡村内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并给予外部资源的帮扶与支持,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让当地的能人贤士及企业家,以产业为依托,开发资源,实现生活富裕,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实质上是在党和政府的有效治理下实现生活富裕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任务向前推进,实现更宽泛要求、向更高层次目标的继续与拓展,是从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跃进,是消除农村贫困问题、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向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人的发展问题的转变。

图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耦合机理

5.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与统一

乡村振兴既包含着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转变,也统筹了对脱贫攻坚的衔接与融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具有治理主体的统一性,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实践逻辑的协同耦合性和过程的相继续,二者协同发展,具有功能作用的互补性,机制保障的融合性。

5.2.1 实施要素上的一致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要对农村地区人口素质与能力的改造,既要扶志,又要扶智。在树立贫困人口脱贫信心的同时,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除了调动农民群体的积极性之外,还应吸纳返乡大学生、乡贤、工商资本等主体共同参与,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机制,最终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5.2.2 实施目标上的一致性

从实践过程来看,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深化和继续。脱贫攻坚通过贫困群众的精准识别与扶持,从根源上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吃穿问题及基本教育医疗保障,而乡村振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与统筹推进农村“五位一体”建设,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提升脱贫质量的拓展。在实践过程中,两者是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战略递进关系,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振兴承接了农村脱贫致富后更丰富的内容。因此,乡村振兴不是战略转移、目标切换,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巩固拓展。

5.2.3 实践过程的前后相继性

脱贫攻坚属于短期性扶贫策略,而乡村振兴属于中长期宏观战略。在“三农”工作大系统中,二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一方面,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乡村发展的基础,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提升脱贫质量提供保障。乡村振兴通过对产业的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激发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乡风文明,增强脱贫家庭的韧性。

5.2.4 政策体系上的融合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支持体系上具有融合性,脱贫攻坚强调的是精准,是从点上的解决问题,乡村振兴是面上的,以面对点的渗透。脱贫攻坚期间获得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也可以运用到了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中去。2020年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对于脱贫攻坚的相关的有些政策仍然要保持长期稳定,把移民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要逐渐并入到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中,把解决多维贫困、相对贫困的问题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现更高水平的扶贫脱贫。

6.1 加大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培养与人才聚集

一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促进培训后就业,收集梳理当地企业用工信息,建立各类企业用工岗位明细表,明确岗位名称、薪酬待遇、岗位要求、工作地点等信息,确保培训后就业。

二是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机制,把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并行推进,充分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田秀才”和“土专家”作为重点对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充分挖掘农民群众的智慧与潜力。

三是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引导各类人才回乡创业,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落实返乡创业的各项支持政策,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6.2 加强对劳动者脱贫与致富志向的激励与塑造

一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目标的积极预期,发挥政府引导、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提高农民对脱贫致富的向上动力。加大对不可抗自然因素导致的生产破坏和生产损失的补贴与帮扶,同时,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方力量,完善支出型贫困救助体系, 使得贫困救助政策从“补偿型”向“发展型”转变。

二是培育农民自主参与能力,提高农民参与产业振兴的积极性。完善股份分红制度,充分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脱贫质量。针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要多举措、多方面地制定相关激励和支持政策,避免“福利陷阱”和“政策养懒汉”。

三是强化农民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引导和支持脱贫地区农民群众结合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特点,自主制定乡规民约,移风易俗,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强化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是开发乡村能人贤人的潜能,让劳动能力、志向水平和外部资源具有优势的个人或者家庭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并赋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这些个人与家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个人才智并树立榜样,实现乡村振兴,并创造就业岗位,调动大家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6.3 加强农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一是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条件,有效补齐发展短板,让农村宜居宜乐。

二加强宣传教育和立法监管,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好垃圾分类,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提升村容村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打造生态宜居村庄。

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如利用地势开阔的优势发展农业种植,合理规划种植次数,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工作。

6.4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

一是完善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土地保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配置各类土地资源。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

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土地、山林、湖泊等要素资源的资产化,运用流转、入股、托管等多种模式推动产权价值实现。

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孵化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制定鼓励引导资本下乡的政策措施,整合利用涉农项目资金,以产业发展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引导农村地区建立合理产业布局,内外结合、科学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技术和咨询的智力支持,培养市场思维和多元思维,为产业发展找到合理的出路。

四是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联合开发产业,激活资源和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的共同参与,实现增收致富。

五是充分用好用足国家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积极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6.5 利用城市外溢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产业融合

一是打通城市要素下乡通道,建立城镇化受益地区对口回馈帮扶机制,让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资源打通,利用城市外溢资源,鼓励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让乡村发展享受城市经济发展的红利。

二是培育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组织载体。优化县域乡村产业布局,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统筹县域城乡产业资源配置,实现县城、乡镇、农村功能的有机衔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是推动乡村产业功能拓展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多元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开发农业和乡村的现代服务功能。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促进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交叉融合,加快培育发展乡村新兴产业发展。

四是以农村物流为重点加快乡村数字经济配套产业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优化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发展城乡统一大市场。推进“城市—乡村”物流配送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智慧物流等现代商业服务产业发展。加强农产品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和高效配送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要素攻坚农村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河北书画研究(2017年1期)2017-08-22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互助:“联动”方能攻坚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也谈做人的要素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推荐访问:叠合 脱贫 攻坚